不是吕后做恶多端,是被压迫者,翻身解放后,必然要破坏旧统治机构。要打碎吕后外戚家族势力为首,维护封建统治思想,精神上枷锁,对敌势力,要彻底消灭铲除。正是封建社会,以消灭统治家族
吕氏一族被灭,其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政治利益的争夺。
刘邦去世后,吕后成为大汉帝国的实际掌舵人,政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吕后,吕后权力欲强,哪怕是自已的亲生儿子当政,也是吕后在背后操纵,吕后这么做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维护自已儿子的江山。
可以这么说,吕后是维护大汉江山最坚定、最忠诚的人,没有之一,刘邦死后,吕后为稳定刘氏江山做了不少努力,但她所维护的大汉江山必须是自已儿子的江山,而刘邦其它的儿子就被吕后视为竞争对手,一一铲除,吕后在世时,对于刘邦的其它的儿子做了很多事:
1、杀赵王刘如意,杀戚夫人;
2、软禁赵王刘友,最终饿死刘友;
3、逼死梁王刘恢;
4、杀燕灵王刘建的儿子,废除刘建的封地;
5、差一点毒杀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逼刘肥割地求饶。
吕后所做的这些事,就彻底的得罪了几乎所有的刘氏皇族,这也为吕氏被灭埋下伏笔。
吕后在位时,除了大力打击刘氏皇族,还大封自已娘家亲戚的吕氏族人,想让自已娘家人能够分享大汉江山的荣华富贵,吕后干了哪些事呢:
1、首先追封已经去世的两个哥哥,封大哥吕侯为悼武王,二哥释之为赵昭王;
2、封自已的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产掌握南军,负责长安宫和未央宫的警卫工作,吕䘵掌北军,负责京城长安的警卫工作,京城的兵权全部控制在吕产和吕䘵手中;
3、封自已的妹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
吕后不仅大封吕氏族人为王为王候,而且还打破了刘邦生前定下的白马之盟,非刘不王,非功不候的盟誓。
吕后大封吕氏族人只是为了娘家人的荣华富贵,并不是支持吕氏族人取而代之,相反,如果有吕氏族人想纂位,吕后肯定第一个跳出来阻止,与娘家人相比,自已的儿子更重要,即使刘盈早逝,但刘盈也有儿子,还是自已的直系后代。
虽然吕后这么想,但未必吕氏族人会这么想,即使吕产、吕䘵没有这么想,也难保他们的后代不这么想,吕氏族人之所以会被灭族,有以下原因:
1、触动了其它政治势力的利益。
汉初的政治势力主要有三股:以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的功臣集团、以吕产、吕䘵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以刘襄、刘章、刘兴居为代表的皇族集团。
由于吕产、吕䘵在吕后当政时地位较高,且执掌京城南北军权,严重排挤了功臣集团和皇族集团的政治权益,导致功臣与皇族联合起来铲除外戚集团。
2、吕氏族人位居高位,却缺乏人才。
吕后在世时,功臣与皇族根本不敢有非份之想,因为吕后能力很强,他们不敢动。吕后死后,吕氏族人的代表是吕产和吕䘵,吕产和吕䘵虽然位居高位,但能力平庸,一旦能力与职位不匹配,他们就是怀壁之罪,极容易被身经百战的功臣夺权。
大敌当前,吕产和吕䘵不断的犯错误,刘襄起兵后,吕产和吕䘵居然派出功集团的灌婴对平叛,然后在别人的忽悠下,吕䘵居然放弃兵权,作死行为。
如果吕产和吕䘵派出自已人抵挡刘襄,并且不放弃兵权,功臣和皇族很难成功,哪怕他们稍有些能力,也不至于身死族灭。
3、政治斗争。
吕后在位时,通过严酷打击功臣集团与皇族势力,已经得罪透了这两大势力,吕后在世时,他们不敢动,吕后去世后,他们就蠢蠢欲动,必将诸吕除去而后快。
铲除诸吕的行为是一场政治斗争,无论功臣和皇族走的多近,他们还是有矛盾的,通过在灭吕之后的过程就能看出,参与诛灭诸吕的皇族势力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安排,但在对付诸吕的这个过程,功臣与皇族利益是一致的,将诸吕铲除,功臣和皇族才能得益,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存在中间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