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每天都有想揍他的冲动,怎样跟孩子有效沟通?

孩子不听话,父母每天都像打他的冲动,这样父母的心态就不对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孩子不听话,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不断的去学习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2 06:33:35

谢邀回答。

正如题主所言,在信息时代里,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已经成现代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叛逆任性,拒绝沟通;也听过孩子吐槽父母唠叨、强势,无法沟通。一边是为人父母想要呵护孩子的梦想,帮助孩子成长;另一边是孩子拒绝说教,渴望父母的了解和支持。问题出在哪?正是出在“沟通”二字上。

受制于传统伦理观念,大部分的家长认为“沟通”就是和子女之间言语的交流,而形式上就是父母说教,孩子听;而在沟通过程中,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和讨论,会被默认为“顶嘴”。如此来看,与子女的“沟通”到最后,自然是不欢而散。

那么,究竟怎么样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呢?笔者认为,有三点关键。

第一,沟通的原则和出发点很关键。应该以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愿望为沟通的基础。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这也意味着沟通双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纳的。不同于外国人提倡平等,尊重孩子的选择。受儒家文化传统的熏陶,中国从社会到家庭都讲究秩序和等级,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子女从一开始就是“仰视”父母,并且存在一定的“敬畏”心理,导致会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情绪,父母也很难及时“纠偏”,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内心认知南辕北辙。所以,当我们必须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至少我们要承认孩子内心的愿望,并提出这种诉求和权利,赢得孩子的信任,是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要求。

第二,学会倾听,读懂孩子的言行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两个层面,一是要听,二是要看。所谓听,就是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这个时候,父母的表情态度和行为细节都非常的关键。比如,漫不经心地询问和耐心积极的关注,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所以在倾听中,应该蹲在身子,眼睛注视孩子,创造被尊重的氛围,让孩子充足的时间表达真实需求;而对于孩子的情绪,不要着急给出建议,更不要讲“大道理”,而是先界定问题,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示范、游戏等体验式来引导思考。所谓看,就是通过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来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短板。比如,孩子在家经常哼歌,喜欢看音乐节目,那多半是有一定的音乐细胞;再比如,好动爱玩的孩子,可能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更为丰富。总之,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有分享的需要,而父母要学会聆听和观察。

第三,寓教于乐,体验式感知让沟通生动有趣。沟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和体会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何让人生道理、知识技能和孩子们玩乐的天性结合起来?这大概是体验式教学越来越流行的原因。比如,一些社区会提供与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所,迷你厨房、迷你菜园、迷你邮局等提供给业主子女,让小朋友在通过自己动手来感知和学习;还有一种更为先进和极致的社区品牌,会通过排演舞台剧的形式,让业主与子女一同参与排演,一方面,增加父母与孩子良性沟通的机会,帮助父母深度认知子女;另一方面,通过创作、参与和游戏的形式,提升孩子的生活体验感和自主性。

“金地梦想少年舞台剧训练营”便是后者。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让孩子以自我创作的形式参与到戏剧表演剧本的创作里,帮助业主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据了解,这是金地华中在关注儿童成长社区教育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其将“树人重于树楼”理念的行为表达。听说,最近“金地梦想少年舞台剧训练营”还迎来了一次“成果验收”的机会,金地华中携手知名戏剧团队举办大型原创儿童舞台剧——《嘿,听我说》。如果题主感兴趣,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看,相信会给题主一些教育启发,同时也是一次您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的好机会。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