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这里是曹雪芹的一处重要隐笔,暗示了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的一段隐藏关系。
明清时期,年轻男女之间,必须严格遵守男女大防,不得随意接触。即使今时今日,女儿家也不会随便让人
《红楼梦》全书只有两次提到了贾宝玉的岁数:十三岁。
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罢《四时即事》后:“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力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云云;一次是在第二十五回,宝玉中了魇魔法后,癞头和尚在救治宝玉时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年矣!”
而贾宝玉在秦可卿床上梦游太虚幻境后竟然与袭人初试,暗示宝玉当时也是十三岁。
贾宝玉十三岁时在秦氏卧室午睡,而且于梦中警幻仙姑又把可卿许配给了宝玉,这样的描述寓意深刻,在所谓“淫”的表象下,隐藏着《红楼梦》的主旨立意,主观思想和正统观念。
小说中这样描述:女娲氏炼石补天后剩下一块石头没有用,被弃置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后被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幻化作“通灵宝玉”后,神瑛侍者下凡历劫时衔之而生。通灵宝玉上刻着八个篆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这其实是在演绎这样一个故事:女娲氏炼石补天,故意留下了一块头,好让它来管理人间凡尘,这就是卞和拣到的那块石头,先是被制成了和氏璧,后又被李斯受命于秦始皇制成了传国玉玺,在上面刻了八个鸟虫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也就是说,通灵宝玉其实象征的就是传国玉玺。所谓贾宝玉“衔玉而生”,乃是隐寓贾宝玉和通灵宝玉是一体的,是对传国玉玺的人格化。
秦可卿这个名字原本来自于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秦有客卿之官”;而醉骂秦可卿的焦大,其名是焦姓祖先之意,这个焦姓祖先即是茅焦,正是秦国客卿,刘向的《说苑.正谏》中记载了一个“茅焦劝谏秦王政”的故事,因此上,秦可卿之“秦”影射着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嬴政。
我们都知道,传国玉玺是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制作而成的,而嬴政继位秦王时是十三岁,这就是《红楼梦》中明里暗里,表示贾宝玉十三岁的原因。
正是因为传国玉玺始自于秦朝,才有了“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的诗句。书中贾宝玉在侄媳的床上午睡,梦游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将秦可卿许配于贾宝玉,正是对这两句诗或者说是对传国玉玺来源进行的演绎。
那么书中为什么要在“淫”的表象掩盖下,对传国玉玺进行如此的演绎和描述呢?
第一,因为清朝文字狱盛行,这样写才能把故事隐藏起来,才能够躲避文字狱;
笫二,小说的立意,作者的主观思想是“排满悼明”,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正统合法观念。自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以得到传国玉玺而自命正统合法。而在作者的心目中,明朝才是正统合法的;来宁古塔的女真族,代替明朝建立满清王朝则是不具正统与合法性的。
生活于清朝初期来自于明朝的文人学者,大多都有这样的正统观念,与我们现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三百年前的作者。满清的祖先发源于东北的宁古塔,始名肃慎,尧舜之前就存在了,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他们与古代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本来就属于华夏炎黄的子孙。但是,我们研究《红楼梦》,还是应该在尊从作者的原意之基础上进行研究,才是真正地尊重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