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是如何解决通州至大都漕运问题的?

元朝在统一中国之后定都于北京,史称“元大都”。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南方江浙一带,要将南方的粮食物资运抵北京成了当时最令元政府头疼的问题。
一般来说,江南的粮食通常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00:12:44

元朝在统一中国之后定都于北京,史称“元大都”。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南方江浙一带,要将南方的粮食物资运抵北京成了当时最令元政府头疼的问题。

一般来说,江南的粮食通常从京杭大运河运抵通州,再由通州换乘车马,陆路运达大都或者由海陆运抵港口,再换陆路运输。

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得走陆路,耗时耗力,效率低下,庞大的运输工程无法满足元大都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

所以,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当时的大科学家郭守敬为都水监,奉命解决元大都(北京)和上都(内蒙古多伦)的漕运问题。

当时的大臣们对于解决漕运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想利用永平(河北卢龙)至开平的滦河河段,让纤夫拉船前行,逆流而上。

其二是想利用麻峪村(北京石景山西北)至荨麻林(内蒙古多伦附近)的卢沟河河段,辗转北上。

郭守敬在实地勘测之后,将两个方案一一否决,又凭借着其深厚的水利工程知识,提出了一个更加周密可行的漕运方案。而这个方案的第一步,便是打通元大都至通州的大运河。

其实早在1262年,郭守敬就曾经向忽必烈提议过引玉泉山下的泉水,汇入漕河,开通大都向通州的运河,但是因为玉泉山水流量太小,无法恢复航运,所以这个方案最终失败了。

时间辗转来到1276年,郭守敬为开辟水源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那就是利用麻峪岭的旧运河开出一道分水河,再利用闸口控制河水流量,以达到漕运之用。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尝试又失败了。

所以在1291年的今天,历经两次失败,经过多年反复推敲总结的郭守敬再次向忽必烈提出了一个更为周密具体的运河开凿计划。

经过多次实地勘探,这次郭守敬提出,京城西北三四十千米处有一眼白浮泉,可以引流白浮泉水西折南转,汇合双塔,榆河,玉泉等泉水一起,绕出翁山泊,汇为七里渠,向东流入西水门,贯通积水潭,再向东南出文明门,直抵通州高丽庄,进入旧漕河。

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很快就破土动工了。

白浮堰

对于郭守敬来说,从神山引白浮泉水到达城西瓮山泊是整个工程的关键所在。因为白浮泉水本来是顺着地势高低向东南汇入白河的,根本没有通过大都。

所以,郭守敬便因地制宜地主持修建了白浮堰,引导泉水背离东南方向往西而去,抵达西山之后,再顺着平行于山底的路线向南而来,浩浩荡荡汇入翁山泊之中。

建水闸

解决了水源问题之后,郭守敬又面临了另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运河河床的坡度,给航运造成的行驶困难问题。由于白浮泉等泉水皆为清水,所以郭守敬不用考虑泥沙沉积,于是他决定用水闸来控制漕河的水位水量,以保证漕船的平稳航行。

自瓮山泊至通州的漕河之中,每隔五千米设置一处水闸,一处水闸又分为两个间隔五百米的上下闸,遇到地形崎岖之处还需在两闸之间建设一处中间闸。

如此一来,当漕船行驶到两闸之间时,便可以关闭下闸,打开上闸,以使水位上升,周而复始,漕船便像是登楼梯一般平稳地航行上来。

新航道

在运河的通州段,郭守敬摒弃了当年的旧河故道,在通州西水关附近与北运河(京杭大运河最北段)衔接处另辟新航道,向东南方向穿过通州,汇入白河,缩短了三分之一的航运距离。

1293年7月,京城至通州段的大运河终于整体竣工了,此项工程参与人员达数万之多,花费钱银一百五十多万锭,耗粮三十八万多石,木材,石头,桐油等施工建材消耗不计其数。

同年秋季,忽必烈途径京城的积水潭时,望见漕运码头人头攒动,来往商船遮天蔽日,甚是兴奋,亲自给这条运河起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凿通之后,沟通我国南北的漕运大动脉至此便全线竣工。南方的粮食物资可以经由此河源源不断地运抵元大都,为北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