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祭祖。清明节,为中国24节气之一。关于清明节的典故有很多,一一来看。
最早的:
源于大禹治水,相传大禹治理水患,其中有一年治理好一个地区后,天归天,地归地,江河归江河;天气转暖,万
清明节,为中国24节气之一。关于清明节的典故有很多,一一来看。
最早的:
源于大禹治水,相传大禹治理水患,其中有一年治理好一个地区后,天归天,地归地,江河归江河;天气转暖,万物复苏,青草茵茵。天地回归清明,天气越发温暖,百姓就用“清明”来庆贺水患消除,九州太平。而这个时节,又比较适合去游玩、踏青。所以把这个时间点命名为清明,来告诉人,阴冷的天气已经过去,可以开始享受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源于晋文公的悲伤:
清明、寒食不分家,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在快要饿死的时候,家臣介子推用刀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肉汤续命,重耳后知晓后,感激涕零。这也是成语“割股充饥”的由来。
流亡19年后,重耳夺回王位,重整晋国,更是成为后世春秋五霸之一。功成名就后,晋文公封赏所有与之流浪的随臣,只有介子推拒绝,并且背着老母隐居定阳,晋文公为逼介子推相见受封,下令火烧定阳,不幸的是介子推母子也被火烧死在一颗柳树旁,晋文公后悔不已,下令以后的每一年的今天,禁止山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为食,是为寒食,用于怀念介子推,更是把定阳更名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
第二年,介子推祭日,晋文公来到介子推母子遇难的柳树旁,柳树复苏,枝芽遍布,随风摆动,晋文公把这个柳树命名“清明柳”,把寒食次日定为清明节。
清明祭扫压坟纸来源:
传说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清明节想回家祭拜父母,天下初定,连年战乱,祠堂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父母的墓牌。随臣建议,刘邦乃天子,何不祈求上天,让神明指出墓之所在。
于是,刘邦把手中黄纸撕碎,祈求上天神明:“希望父母在天有灵,如果有黄纸落于墓上,风吹不动,那就是父母之墓。”说罢,刘邦将黄纸撒于空中,果然有一张黄纸,落在一座坟墓上,风吹不动,刘邦仔细端详,竟真有一个刘字。刘邦很高兴,马上让人重修修缮父母坟墓,并且以后每一年的清明祭拜都要在坟头压两张黄纸,民间纷纷效仿,后世传承下来后,每当清明扫墓,看到坟头有人压黄纸,便是有后人来过。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风筝名字的来源,在唐朝,清明时节,踏青之际,会有孩童放风筝,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吹便能发出声音,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清明被立法: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后于清明仅差一天,逐渐就改成清明扫墓了,但民间大部分人都是在清明前一两天祭扫先祖。还是迎合了这个“寒食上墓”。
清明吃青团的来源:
清明节的这些讲究你都知道吗?欢迎说出各位朋友当地清明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