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好。为什么很多历史人物在后世中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认知反差,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个是个人确实存在一些污点,落人口实。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嘛,这些污
我觉得最冤枉的一位名人就是有着扶不起的阿斗之称的蜀国后主刘禅。
阿斗是刘备的儿子,蜀汉政权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在世人眼中一直都是一个昏庸无能,亲小人远君子的形象,扶不起的阿斗更是作为一个不好的词流传千古。
后世对于刘禅昏庸万能的认知主要是源于不战而降,并且还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两件事。可是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么?从历史上来看并不是,恰恰刘禅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
首先刘禅继位后,蜀中的大权都在诸葛亮手中,刘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可是刘禅并没有对诸葛亮有丝毫的怀疑和忌惮,他对诸葛亮可谓是言听计从,本来不同意北伐的他,在诸葛亮作出决定后不仅没有阻挠诸葛亮的北伐,反而倾尽全国之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还安慰诸葛亮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太放在心上。而几次北伐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而刘禅却没有表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诸葛亮死后,刘禅伤心的哭倒于龙床之上,出城二十里迎回诸葛亮的灵柩,并且重用诸葛亮留下的蒋琬、费祎、和董允。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依然在为三十年,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能力,怎么会统治国家如此之久。可见刘禅的用人能力并不逊于其他皇帝。
第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北伐战争,开始休养生息,因为他知道北伐是劳民伤财的行为,而且诸葛亮不在了,以蜀汉的实力,当时也没有人有能力可以继续北伐。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国内因为连年战争导致的空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他继续巩固孙刘联盟,和吴国重修旧好,一起抵抗魏国。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大将军和大司马,把军政分家,两个职务互有重叠交叉,互相牵制,避免了一人独大,重蹈东汉末年奸臣专权的再次发生。在蒋琬也去世后,他更是回收了所有的权利,由自己亲手处理国事。可能他认为,在诸葛亮和蒋琬之后,再也没有人值得他信任去托付国家大事了。可见刘禅对于大局的把控和帝王之术是很精通的,绝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可以做到的。
第三刘禅不战而降也是有原因的,在曹魏进攻蜀国前一年左右,姜维就发现了曹魏可能要进攻蜀国了,他上书刘禅,要在险要位置派重兵防守,可惜这个奏章被黄皓拦了下来,刘禅并没有看到。而当朝廷发现魏兵的时候,魏军已经打到了蜀国都城成都的门口了。而这个时候刘禅根本没有想投降的事情,他的第一想法是投奔孙吴,第二个想法是向南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而这个时候出了一个重要的人导致了刘禅放弃撤退的念头转而投降,这个人就是谯周。谯周劝说刘禅,南方是当年诸葛丞相靠武力收服的,如果我们强盛,他们会服我们,如今我们是逃亡,他们根本不会接纳我们的。而吴国早晚也会被曹魏灭掉,我们现在去时寄人篱下,而吴国被灭时,我们又该如何自处。不如现在投降曹魏还可以被曹魏优待,更可使蜀中百姓免于战火。在谯周的劝说下,刘禅眼看大势已去,只能投降。
第四作为亡国之君,名义上是优待,实际上和被软禁的犯人没啥区别,在人家的底盘上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故意表演蜀国的节目,旁人都悲伤难掩,唯有他嬉笑如常,后来更是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言。这是刘禅昏庸无能的最主要的证据,可是刘禅并不是真的不思念故国吧,他的一举一动不仅仅关系着他自己的性命,还有他的家人,跟他一起投降的大臣,只要他表现出一点点的不满,这些人都会被杀死,为了保全这些人,也只能装的昏庸无能些。参照后世南唐后主李煜因为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词就被宋太宗赐死的下场,刘禅的表现是相当不错了,就是刘备不也有煮酒论英雄时装怂的表现么。刘禅因为这句话彻底消除了司马昭的戒心,成为了唯数不多亡国后还能善终的皇帝。
而历史上最有参考价值的评价在《三国志·后主传》中是这么说的,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可见陈寿对于刘禅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可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导致这样一位皇帝留下了千古骂名。刘禅虽然是亡国之君,可是并不昏庸无能,而在蜀中无能臣干将的时候,依然能守住国土几十年,足以证明阿斗是可以扶起来的,而且很直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