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哪了?最终结局如何?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
王平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
东汉后期,不像现在军队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8 05:02:06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

王平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

东汉后期,不像现在军队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提拔当军官。

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会主动学习。

王平叫人朗读历史书给他听,听过后,能够明白主要意思;

王平根据听过的历史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书中主旨。

王平写总结的时候,都是自己口述,让别人代写。他的每一篇战后总结都有深刻道理,对战争取胜很有帮助。

正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谨慎,与别人交流谈话从来不开玩笑,他担心玩笑不当造成误会。

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轻视自己、自信不足。

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优点: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别人,所以,一旦信任谁、谁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人。

王平降蜀后,最佩服诸葛亮,所以,王平的后半生就是受诸葛亮灵魂指挥而行动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王平在蜀汉中的来龙去脉。

听诸葛亮命令,崭露头角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王平很听话,诸葛亮便带上王平。

马谡主动要求去守卫街亭,诸葛亮想起来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

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稳重的大将做马谡的副将,王平愿意。

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扎营、失利布阵疑兵。

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

马谡率领军队来到街亭,找了一处远离水源的山头高地,打算安营扎寨。

先锋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与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驰。

王平不断地、反复地规劝马谡,千万不要在山上驻扎。

可是马谡坚决不听,最后把军队驻扎到山头。

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来到街亭,观看地形地势后,将马谡驻扎地山头牢牢包围,尤其是彻底切断水源。

因为王平一直对马谡的布阵耿耿于怀,蜀军离心离德,即使马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蜀军齐心协力,反而导致蜀军不战自乱。

张郃对马谡军队发起进攻,势如破竹;马谡军队溃不成军,四散溃逃。

唯独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失利布阵疑军。

王平将自己率领的1000多士兵占据一处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势。

张郃怀疑蜀军有大的埋伏,故意诱敌,所以,不敢继续进攻。

王平抓住战机,以自己的军队为核心,把四散溃逃的蜀军聚拢起来,并且顺利回到诸葛亮军前。

诸葛亮听取败将们的汇报,根据功过进行奖惩。

马谡、张休、李盛等大将不听丞相安排,全部斩首。

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谨遵诸葛亮的部署,虽然没有扭转大局,但是,减少了损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带回军营,应该奖赏。

诸葛亮拜封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职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

扛诸葛亮大旗,稳定局势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被任命为前锋。

进军途中,诸葛亮病情越发沉重,秘密与长史杨仪等人,安排退军事宜,诸葛亮特别安排魏延在最后压阵。

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随他自便。

诸葛亮死了,蜀军不敢发丧。

杨仪等人准备退兵,并且安排魏延断后压阵。

魏延十分生气。他觉得丞相死了,应该继续进军,因为还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胜利。

魏延要求继续北伐。

杨仪坚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继续退兵。

魏延与杨仪意见冲突,两人在军中大吵大闹。

大部分将士都跟随杨仪不慌不忙后撤。

魏延带领少数亲信,快速感到杨仪大军前面的南谷口,准备用武力拦截杨仪。

杨仪命令王平上前抵御魏延。

王平心想,这是内讧,无论谁胜谁败,对蜀军都是致命的损伤。

王平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

但在阵前,不听从杨仪的命令,将会导致更大的内乱。

王平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仗而让魏延退却。

王平想到了诸葛亮,他要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触即发的大战、扼杀在萌芽状态。

王平打马来到魏延军前,大声呵斥道:诸葛丞相刚走不远,你们就敢胡作非为!快快回到大军之中。

将士们听到“诸葛丞相”,便纷纷从魏延身后离开,回归杨仪大军之中。

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儿子等少数几个人跟在身后,知道大势已去,便逃回汉中。

杨仪命令马岱追杀魏延。

在生死关头,王平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稳定了诸葛亮刚死、即将动乱的蜀汉局势。

王平凭此功劳,再次获得升迁。王平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并以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吴懿镇守汉中,不久,晋封为安汉侯。

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重要大将,并且正是王平,有延续了蜀汉江山。

用诸葛亮计策,延续江山

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三万汉军镇守汉中。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6万魏军进攻汉中。

面对5倍于自己的强敌,大将们都很惊恐,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重要的隘口,单独守卫城池,等援军到来,再一起去把关隘强夺回来。

王平不同意他们这种冒险做法。

王平分析:援军赶到汉中,需要行军1200里;魏军占据关隘,汉中就保不住了;汉中失守,蜀汉政权就会很快被消灭。

王平继续分析: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把守兴势;我率军作为后盾。我的军队机动灵活、根据形势需要可攻可守。在这段时间中,魏军进攻不会太顺。

王平说:在我们抵挡不住的时候,援军正好赶到,前后夹击,可以打败魏军。

王平的这次作战风格,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作风:布阵疑兵、稳中求胜!

前军在兴势守卫期间,王平的军队在后方运行,让魏军看到,蜀军好像有大军埋伏。

魏军当然不敢急功冒进。

王平率领的蜀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后援时间。

按照王平的计策,魏军正在犹犹豫豫的时候,蜀军的增援部队接连不断赶到兴势。

受到不同方向进攻的魏军,很快被打败,狼狈逃回。

后来还有反例,验证了王平完全正确。

王平已经掌握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这样的计策。

兴势大捷胜利后,蜀汉政权继续存活19年。

王平用上了诸葛亮的计谋,延续了刘家的蜀汉江山。

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爵位。

王平一生平稳、谨慎、善学,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