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过去做的买卖,现在搞得生意,还不是要赚去货品的差价部分。卖东西应该把东西保持“新鲜度”的时间、折损量与买卖地的距离进行再三考量,因为利润才是最终的目的。其实,“千里
不管过去做的买卖,现在搞得生意,还不是要赚去货品的差价部分。卖东西应该把东西保持“新鲜度”的时间、折损量与买卖地的距离进行再三考量,因为利润才是最终的目的。其实,“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的俗语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也是经验之谈。
俗语“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是什么意思呢?
千里不贩马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有经商的活动。在以畜力、人力为生产和生活的年代,他们的生意还是身边的需求着手,给老百姓的创造着便利的条件。有了马,既方便生产生活,又为出行提供了方便。有人偏看准了贩马的买卖。
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用马运输货品都是时代的进步。如果要到某地去卖马,则需要让马自己走到目的的;如果是从千里之外把马买回来,同样需要马跑回来。路途遥远,不仅要消耗更多饲料,来回颠簸,长途跋涉必然会使会掉膘;同时还要考虑途中马意外生病的风险。路途之上,人吃饭要花钱,住店要花钱,说不准还有过路过桥也要花钱,甭说花费多了,成本会大大增加,相对来说,也会降低了成本;马由于路途劳累,体重会下降,而且看起来也没精打采的样子。这样,是很难卖个好价钱,加之途中的开销,“千里贩马”,不会赚钱,还会贴钱进去。赔本的买卖,谁会去做,才会有“千里不贩马”的说法。
百里不贩葱
还是因为过去交通的原因,想到比较远的地方贩运葱等蔬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像大葱,如果存放超过一定的时间那就会变得枯萎,变得不再新鲜,这样也就卖不上一个好的价钱。再说,在运输的过程中,大葱所含的水分也会减少,这样大葱的重量就会减少。葱是以斤论价论卖的,如果重量减少了,那就赚不到钱了。
本来葱的利润很小,葱的叶子里有大量的水少,运输的时候不能挤压,温度也不能高。大葱这种东西,见风吹就干,见捂瓤就空。在农村,农民都希望自己辛苦种植的蔬菜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卖出去,而蔬菜最重要的就是图个新鲜才会好卖。这样,辛辛苦苦去贩葱,不赚钱反而赔钱,谁还会去做,也就有了“百里不贩葱”的说法。
现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商品贸易也越来越活跃。尤其是眼下网上购物,还有快递。这些行业的兴起,“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似乎滞后了。不过,在贩卖商品的时候,了解好的销售渠道,采取必要的技术来保持货品新鲜度,考虑到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成本,适当地做出调整,减少损失,使商品价值最大化,使最终获利最大化,这也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生意经”。大家觉得呢?
【@为生活而提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