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挖了徐茂公的墓之后,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狡诈的人?

1971年,专家对徐茂公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发现了一顶神秘的帽子。专家感叹,怪不得《说唐演义》把徐茂公说的像个“半仙”一样,确实聪明!
这顶帽子就是现存于昭陵博物馆的三梁进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09:30:33

1971年,专家对徐茂公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发现了一顶神秘的帽子。专家感叹,怪不得《说唐演义》把徐茂公说的像个“半仙”一样,确实聪明!

这顶帽子就是现存于昭陵博物馆的三梁进德冠。

遥想一千多年之前,徐茂公头戴三梁进德冠,立于朝堂之上,是何等样的英伟人物!

可惜,孙子李敬业不争气,被女皇武则天把官职贬来贬去,一生气反了。

说他不争气,一点都没冤枉他。

打的是让武则天归政于李唐王室的旗号,却不攻打洛阳,反而从扬州往金陵跑。

这下子大义名分也没了,天下人看得明明白白的,这哪是匡扶李唐啊,纯粹是扯旗割据想当草头王哪。

武则天那是多精明的一个人。

派去讨伐李敬业的主将是唐高宗李治的堂叔梁郡公李孝逸。

李孝逸根本就没打过仗,武则天用他,就是用他的李唐宗室的身份。

你李敬业不是要匡扶李唐吗?带兵打你的就是李唐宗室,你起兵的理由还站得住脚吗?

李孝逸不会打仗会不会误事?不要紧,再派个会打仗的魏元忠过去辅佐他不就行了?

这个魏元忠可是个奇人。

当年武则天和李治从长安到洛阳,让魏元忠护驾。

魏元忠找了个绿林人士,给沿途江湖人士打了招呼。武则天和李治就这样平平安安到了洛阳。

有李唐宗室李孝逸顶着名分,由奇人魏元忠出谋划策。

再加上,这时候的大唐,府兵都集中在长安和洛阳,地方上的军队都不成器。

武则天七天之内就凑齐了三十万大军,摧枯拉朽一般,一个月就平定了李敬业的叛乱。

李敬业,李敬业的弟弟李敬猷,骆宾王,被李敬业的手下王那相砍下头颅,然后向官军投降。

而老徐家,除了李敬业的叔叔李思文,都被处死。

原因就是李思文坚决不跟着瞎起哄,不仅提前派人从小路告知武则天李敬业扯旗的消息。

而且他任刺史的润州被攻破了也没投降,气的李敬业讽刺他应该改姓武。

没想到,事后武则天还真的赐李思文为武姓。

这下可好,老徐家先是被李唐王室赐姓李,这又被武则天赐姓武。

武则天这是跟徐茂公较劲呢。

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没斗得过武则天,但是早就死了十五年的徐茂公却“算计”了武则天一把。

武则天为了泄愤,下令徐茂公也别姓李了,还是改回来姓徐。

然后就派人“发冢斫棺”!

啥意思呢?就是挖了徐茂公的坟,还要砍徐茂公的棺材,大概还有开棺戮尸,挫骨扬灰的戏码。

武则天是真下的去手啊。

徐茂公是陪葬昭陵,也就是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之侧。

从现在的昭陵博物馆,徐茂公神道碑的位置,都能看到昭陵的山陵所在。

而且徐茂公的神道碑规格非常高。

是陪葬昭陵的王公大臣里为数不多的龟驮碑。

也就是龙生九子里的那个长的像龟的赑屃(bì xì)驮着,而且神道碑上还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亲自写的三千多字的碑文。

徐茂公的墓,也很有讲究,

打眼一看,就是三个山尖,这是为了表彰徐茂公打败突厥和薛延陀部的功劳,而仿照阴山,铁山,乌德犍山建筑而成。战功赫赫啊。

据传说,当时武则天要求要平了这三座“山”,但是兵士们动手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雾,士兵们感念徐茂公曾立下的赫赫战功,都不敢,也不愿动手。

最后,只是掘开了坟墓,而没有动那三座“山”。

唐代,厚葬之风盛行。

唐太宗就曾经明确反对这种奢靡之风:

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輀明器,穷金玉之饰。

徐茂公可是堂堂的英国公,武则天本以为能够看到陪葬的金珠玉宝,好借势说老徐家一个“奢靡”的名声。

可惜,最扎眼的是十个木偶!

陪葬品寥寥无几。

武则天有没有说徐茂公狡诈,正史无可考。

不过,想来武则天佩服徐茂公有先见之明,一定是有的。

《新唐书》记载,徐茂公在临终之前,连唐高宗李治派太子李弘送来的药都不吃,说自己历仕三朝,活了七十多岁,差不多了。

临终前一天,忽然对陪着自己的弟弟李弼说:我觉得好像身体好点了,要不,咱们置酒高乐一下?

李弼高兴坏了,赶紧吩咐摆酒上菜,奏乐起舞。

宴乐已毕,徐茂公看了看弟弟:我确实已经不行了。想嘱咐你几句话,可是呢,怕你太哀伤,听不进去。这才故意置酒高乐的。

我看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辛辛苦苦为子孙立门建户的,结果呢,都被不肖子孙把家败完了。

我把咱们家的孩子们都托付给你看着。有那言行失当,结交非人的,赶紧杀了了事。别让后人笑话我,就像我笑话房玄龄杜如晦一样。

可惜,承袭英国公爵位的是徐茂公的儿子,而他的儿子早死,接着就是李敬业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

李弼怎么管得了堂堂的英国公呢。

对李敬业,其实徐茂公也早有断语。虽然李敬业从小就跟着祖父征战在外,也建立过功勋。但是徐茂公就是不看好这个孙子。

曾经借口“面相”不好,断言李敬业将来一定会把老徐家断送掉。

幸亏徐茂公对自己的墓葬规格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我死,布装露车载柩,敛以常服,加朝服其中,傥死有知,庶著此以奉先帝。明器惟作五六寓马,皁(zào)顶白纱裙,中列十偶人,它不得以从!······苟违我言,同戮尸矣!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非常的明显和重要。

第一是要丧葬从简,这是徐茂公知道自己那个“坑爷爷”的孙子,有很大可能会“惊动”他。所以,一定要从简,这样不会给下令“惊动”他的人以口实。保持他的令名,看是否能给老徐家留点香火。

第二就是要求加一套朝服放到他的棺椁里。目的是“以奉先帝”。其实以徐茂公通达天人的见识,哪会相信所谓“傥死有知”这样的“鬼话”,这不过是徐茂公借此表示老徐家对李唐王室的忠心而已。

果然,他孙子李敬业的事被他“算”得死死的,而武则天也只是能开棺戮尸泄愤而已,在徐茂公的令名上,可找不出可以多嘴多舌的地方,四个字:无从置喙!

不止如此,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恢复了徐茂公的一切官职,并“葺完茔冢焉”。

死了都要备好朝服准备拜见先帝唐太宗,这对李唐王室是多大的忠心啊!能不赶紧把徐茂公的坟墓修好如初吗?

可能您要说了,堂堂的英国公李勣,至于把生前身后是打算的这么精明到位仔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吗?

没办法,其实,这也是被李唐王室逼的。

两件事促成了徐茂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安排。

一件是唐太宗李世民托孤。

李世民选定李治当太子后。文臣托付的是长孙无忌他们。

武臣这边,选定的就是徐茂公,也就是李勣。

长孙无忌他们,首先是文臣,还一个身份是关陇集团出身,所以李世民格外放心。没做太多的预防措施。

对李勣,则防范再三。

要说李世民对李勣确实是非常好。

曾经李勣患眼疾,老是治不好,大夫给开了一种药。大家一看药方,犯了难,为啥?

有一味“药引子”是龙须!

真得怀疑那位大夫是不是根本看不好李勣的病,所以故意开了这样一味药引子来难为李勣。

龙须啊。

没想到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就把自己的胡子割了,送给李勣烧成灰送服了!

这下,李勣的病,只能好了。

说起来,那位大夫还真是“高明”。

话说回来了,李治本身就太“仁懦”,而李勣“出道”的时候,才十七岁。

不出意外的话,将是跟随唐太宗的武将里,陪李治时间最长的一位。

所以,虽然李世民把李治托付给了李勣,但是他还是用了“一计”。

把李勣贬往叠县!

那是个位于今天甘肃省一个荒凉的地方。

这事闹的李治都替李勣叫屈。

李世民则解释给他听:

你父亲我,对李勣有恩,你对李勣可是一点恩遇都没有。

李勣是武将之首,是山东(崤山以东)豪杰的代表,手握重兵。

我把他贬到叠县,他要是对咱们李唐王室忠心耿耿,那就一定会遵从我的诏令。

他要是不愿意走,那就有了二心了,就不能用了。

如果他遵诏而行,等我死了,你再把他召回来,不就有恩于他了吗?

结果李勣听到诏令,连家都没回,直接骑着马就上任去了。

经受住了李世民对他的最后一次考验。

第二件,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起逼李勣表态,是否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事了。

有了徐茂公代表大唐军方说的那句“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武则天的马前卒许敬宗,才能在朝堂上大喊大叫支持李治废王立武。

这真的是徐茂公三番五次说自己病了,就是不表态,高宗李治非得把徐茂公叫上殿来,逼着他表态。

徐茂公从这件事,就知道武则天这个人,不简单。

所以,才做出陪葬规格从简的安排。

而唐中宗李显在给徐茂公重新安葬的时候,也仍然按照徐茂公的安排,一切从简。

这才有了1971年,他的墓葬中,保存完好的三梁进德冠!

说实话,徐茂公也是无奈,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也没法管控,能做到的,也只是规定了自己陪葬的规格。这还得发狠说如果子孙们不按他说的做,那就形同“戮尸矣”!

怪不得民间有说法:

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