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的庆陵是被鹊巢鸠占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

谢邀。
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644年崇祯上吊自尽,历经16个皇帝。
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南京孝陵、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失踪、明景帝因为得位的特殊原因葬在西山。其余的十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6 15:07:29

鸠占鹊巢一词来源于《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说的是红脚隼经常强占喜鹊的巢,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

从这一点出发,用“鸠占鹊巢”来形容庆陵并不恰当,因为庆陵并不是被强占的,它成为明光宗朱常洛的陵寝实属无奈。

庆陵跟好几位明朝皇帝都有关系,第一位就是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本来是没有机会登上皇位,奈何明英宗作死,给了朱祁钰这个机会。

明英宗的作死就是在瓦剌入侵的时候率军亲征,结果一顿操作蠢如猪,酿成了土木之变,不仅自己被俘,还搭上了几十万明军和一群文臣武将,明朝文武中枢为之一空,京师守军空虚,完全暴露在瓦剌面前。

危难之际,于谦否决了朝臣的迁都之议,请求太后让皇帝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随后为了避免瓦剌皇帝要挟,动摇人心,于谦等人又劝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太后以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的条件同意了,朱祁钰于是成为明朝第七位皇帝。

朱祁钰心里是不大想上位的,人家当皇帝都是欢欢喜喜的,凭什么我一上台就面临亡国之危,北京城一破,大明半壁江山没了,我的性命也难保。

但明英宗只有朱祁钰一个弟弟,赶鸭子上架也得他上,朱祁钰硬着头皮上了,在于谦等人的辅佐下稳住朝局,积极筹备抵御瓦剌入侵,最终守住了北京城。

击退了瓦剌,朱祁钰终于有机会享受皇帝的极权了,可不久他又担心哥哥回来跟他抢,所以他内心的想法是不让明英宗回来,但底下的大臣不这么想,尤其是杨善,他趁着探查的机会把明英宗接回来了,大出朱祁钰意外。

刚刚体验极权的朱祁钰自然不会放手,放手他可能也会死得很惨,与其让自己惨,不如让哥哥惨,所以他把明英宗软禁在南宫,附近树砍光、大门上锁灌铅、锦衣卫严密看管,吃穿不足供,明英宗甚至要老婆做女红补贴家用。

千防万防,朱祁钰还是没有防住哥哥。他千辛万苦废掉了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独子为太子,可没几年独子死了,受此打击的朱祁钰很快就生了大病,这给了那些有异心的人机会。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得了一场大病,已经不能上朝,武清侯石亨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钰软禁在西内,迎立明英宗为帝。

说了这么多,朱祁钰跟庆陵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国君主一向有生前修皇陵的传统,继位后不久就开始选址修建,因为没定名号,所以都叫寿陵,庆陵的前身就是朱祁钰的寿陵,那是他给自己选的风水宝地。

可明英宗登位后一番清洗,又废朱祁钰为郕王,不承认他的帝位。不久,朱祁钰病死,既然都不是皇帝了,自然不能葬在皇陵,明英宗将朱祁钰按照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

明英宗又看不上朱祁钰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所以这个还未完工的工程就废弃了,废弃还不算,明英宗还派人毁了这个寿陵。

在朱祁钰去世前,其皇后杭氏已于景泰七年(1456年)去世,就被葬进了寿陵。明英宗复位后,派襄王朱瞻墡去天寿山祭拜长陵、献陵和景陵(明成祖、明仁宗和明宣宗的陵寝)。

这家伙回来后报告说杭氏的陵墓明楼高耸,与长陵、献陵一样,比景陵更高,是逾越礼制,应该“夷其坟垣,毁其楼寝,则礼法昭明,天下幸甚”。

明英宗求之不得,早觉得这个弟妹不是皇后(被明英宗废除皇后称号),没资格住皇陵,立刻下令毁掉寿陵,于是曾经的皇陵就成了一片洼地,人称“景帝洼”。

万万没想到,一百多年后,这个洼地竟然派上用场了,原因就是明光宗朱常洛死得太急了。

朱常洛当了几十年的皇长子,一直没被立为太子,因为他的父亲万历皇帝不喜欢他,战战兢兢几十年,一朝继位,朱常洛放纵了,结果一月驾崩,人称“一月天子”。

朱常洛崩得太快了,他老爹万历帝都还没下葬呢,新上位的天启帝需要同时料理爷爷和父亲的丧事,尤其是父亲根本来不及给自己选皇陵,所以救急用了朱祁钰的选址。

一百多年过去,“景帝洼”上重新建起皇陵,即庆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