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他的哥哥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后,朱高炽和胞弟高煦、高燧都参加了战争,随老爹南征北战,都立下过显赫战功。特别是老二朱
朱高煦(xù)确实很不堪,他最后因为造反而被明宣宗朱瞻基做成“瓦罐焖鸡”,儿子们也被杀得一干二净,可以说是很惨了。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但只有三个嫡子活到了成年,他们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
朱棣还在做燕王的时候,朱高煦曾和朱高炽一起在南京读书,朱高炽勤奋好学,而朱高煦则不喜欢读书,而且生性狡诈,心狠手辣,刚愎自用,常常跟晋王府王子朱济熿和周王府王子朱有爋一起干些言行轻佻的事情,因此朱元璋非常不喜欢他。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诏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并将其留在身边亲自教导,还刻意培养他的政治才能,这件事后来对朱棣的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程度上来说确保了朱高炽顺利登上皇位。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高煦曾跟随哥哥朱高炽到南京奔丧,朱高炽表现得十分悲痛,一直在朱元璋灵柩前祭拜,而朱高煦则游手好闲,还在南京街上惹是生非,遭到了他的舅舅徐辉祖(徐达之子)的训斥。
朱高煦不但不改正,反而偷走了徐辉祖的宝马,然后马不停蹄地逃回北平,一路上还无辜杀死了许多官民,结果许多大臣因此指责燕王。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朱高煦虽然品行不端,但他有一点跟朱棣很像,那就是善于骑射,颇有军事才能。
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朱高炽以燕王世子的身份坐镇北平,而朱高煦则以高阳郡王的身份跟随朱棣出征,他常常作为先锋出战,立下汗马功劳。
建文二年,在白沟河战役中,朱高煦一马当先,斩杀了朝廷军南军都督瞿能父子;不久后,朱棣在东昌败于朝廷军,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朱棣本人也深陷重围,但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将朱棣给救了出来。
建文四年,朱棣又在浦子口败于朝廷军,这时朱高煦又率军赶到,朱棣对他说,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快撑不住了,幸好你来了,你当奋勇作战!朱高煦于是率军出击,最终击败朝廷军,再次将朱棣给解救出来了。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朱棣称帝之后,有感于朱高煦多次解救自己,还屡次让战局转败为胜,就觉得他跟自己非常像,于是有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并且,由于朱高煦久在军中,军中功勋将领淇国公丘福和驸马永春侯王宁等人跟他的关系特别好,都支持他当太子,朱棣的心意就更加坚决了。
但是,以解缙为首的一帮大臣对朱棣说:首先,朱高炽仁孝,又是太祖所立,不能轻易废除;再者,自古都是立嫡立长,这个原则不能变;最后,朱高煦虽然功劳大,但经常干一些非法乱纪的事情,其品行不足以成为太子。
朱棣听完这些话,就开始有些忧虑,解缙就又对他说,好圣孙朱瞻基不是您最喜欢的孙子吗,若立朱高炽为太子,可保大明三世无忧!
朱棣这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不久后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立朱高煦为汉王,立朱高燧为赵王。
按照朝廷规定,被立为藩王的皇子都要去藩国居住,但朱高煦为了争夺太子之位,竟然对朱棣说,我功劳这么大,您难道要把我赶到万里之外去吗?他便赖在南京不走,朱棣也无可奈何。
朱棣准备迁都北平,就让朱高炽负责监国,反而带着朱高煦一起去北平视察,朱高煦就趁机请求朱棣让他的儿子们也返回南京居住,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朱高煦觉得朱棣事事顺着他,便又很过分地索要天策卫作为他的护卫,后来又请求增加两护卫,都得到了朱棣的同意,他的权势因此越来越大,也更加放纵自己,甚至对左右说自己可以与唐太宗相比,其夺嫡的野心可以说是暴露无遗。
仗着自己越发受宠,朱高煦还对得罪过他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比如说他通过诬陷造谣,将让他失去太子之位的解缙给冤死了,还将黄淮给下了大狱。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不仅如此,朱高煦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常常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搞得朱棣对朱高炽的意见越来越大,甚至动过废黜他的想法。
不过,朱棣虽然明显偏爱朱高煦,但他总体上来说还是理智的,她知道朱高炽仁孝且有治国之才,所以一直没有废黜他。
而朱高煦之所以有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除了他天纵神武,功劳卓越之外,还在于朱棣本人的所作所为,以及朱高炽的身体缺陷。
早在靖难之役的时候,由于朱高煦多次挽救朱棣,还立下不少战功,朱棣就曾摸着他的背深情地对他说,你要好好努力啊,世子(朱高炽)多病!
江上之战,文皇兵却,高煦适引骑兵至,文皇抚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朱棣这话其实说得没错,那时候朱高炽确实身体肥胖,体弱多病,且还是个瘸子,朱棣非常不喜欢他,要不是他是嫡长子,且仁孝有才能,朱棣早就废了他的世子之位。
由于朱棣暗示过改立朱高煦为世子,导致朱高煦从那时候就有了夺嫡的想法,并且贯穿了他整个人生。
在靖难之役后期,建文帝朱允炆曾派人去北平招降朱高炽,朱高炽见到信后并未拆封,反而派人立马送到朱棣军中。
信使还未到达,朱高煦通过耳目知道了这件事,就趁机对朱棣说,“世子且反”,朱棣就准备派人去杀掉朱高炽。恰好这时朱高炽的信使到了,朱棣看完信后,这才对朱高炽释怀,还感慨地说道,哎,我差点杀了我的儿子啊!
语未竟,世子所遣使以书及张安至。燕王启视,遽曰:“嗟乎!几杀吾子!”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朱高煦是多么阴险歹毒,为了成为世子,连自己的亲哥哥都要陷害。
朱棣称帝之后,朱高炽成为太子,有一次两人一起去拜谒孝陵,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走路不稳,在上台阶的时候跌倒了,朱高煦就嘲讽他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朱高炽起身后只是对朱高煦微微一笑,但他身后的儿子朱瞻基却对朱高煦说,“更有后人知警也”,朱瞻基的言外之意就是让朱高煦别忘了还有我呢,朱高煦听了他的话这才觉得自己失言了。
到后来,朱高煦仗着朱棣的宠爱,享受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朱高炽,而他也越发骄纵起来,不但僭用御用车马器物,还开始暗中招兵买马,并且杀掉了那些阻止他抢掠百姓的朝廷将领,而朱棣则对他一昧包容,甚至听信他的谗言经常严厉斥责朱高炽。
永乐十三年,朱棣见朱高煦在南京待的时间太久,就改封他到青州,但他还是不肯走,还上书说愿意留在父皇身边伺候一辈子。
朱棣这才知道朱高煦可能有夺嫡的野心,便下令让他马上去封国,他这才不得不动身。
但是,朱高煦在封国可没少干坏事,经常纵容手下抢掠百姓,搞得百姓怨声载道,但根本没人敢弹劾他。
直到永乐十四年,朱棣北伐返回南京之后,朱高煦也趁机跑回南京,但他干的几十件违法乱纪的事情被他的死对头揭发出来。
朱棣非常生气,就要剥夺朱高煦的爵位了,但朱高炽站出来为他求情,朱棣最后只削去了他两护卫,并将他的亲信给杀掉。
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
事实上,朱高炽确实是个仁孝之人,尽管他的两个弟弟总是针对他,但他也经常维护两个弟弟,这是一种很好的品德,但对他个人却是十分不利的。
永乐十五年,朱棣改封朱高煦到乐安州,朱高煦心怀怨恨地去就藩,一到封国就开始加紧密谋造反,闹得动静很大,连朱高炽都知道了,他还时常写信岁他进行劝解,朱高煦不但不听,反而越发怨恨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朱高炽在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之后登基,是为明仁宗。
对于朱高炽的顺利登基,朱高煦表现得尤为不满,他甚至派遣了大量亲信到北京,准备随时发动叛乱。
而朱高炽明知道朱高煦有谋反之心,但他并没有采取铁腕手段,反而将朱高煦叫到北京来好好招待,增加他的食邑和俸禄,赏赐他大量金银财宝,还封他的嫡子朱瞻坦为汉王世子,其他儿子则都封为郡王。
可以说,朱高炽对待朱高煦算是非常不错的了,算得上是以德报怨的典范,但朱高煦并不领情,反而因为看到朱高炽身体状况不太好而越发想要谋反。
洪熙元年,朱高炽产生了还都南京的想法,便派遣朱瞻基前去筹划,但不久之后他就意外暴毙了。
朱高煦很快就得知了这件事,他为了阻止朱瞻基回去登基,就派人在半路上截杀,但好在朱瞻基有所防备,提前返回京城登基了,也就是明宣宗。
从感情上来说,朱瞻基对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并没有太大的好感,因为他还在做皇太孙的时候,就多次阻止两个叔叔对父亲朱高炽的谋害,并且他本人也差点被害,所以他心中是有恨的。
但朱瞻基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他根基不深,两个叔叔的实力又太强,所以他登基之后就采取了怀柔的策略,对两个叔叔的赏赐尤其多,特别是对于汉王朱高煦,只要是他提的意见都无不采纳。
那么,朱高煦又是怎么看待侄子朱瞻基的呢?
可以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轻视,特别是朱瞻基登基之后,对朱高煦言听计从,似乎是服软的样子,他就越发轻视朱瞻基了,并开始加紧筹划谋反事宜。
高煦日有请,并陈利国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复书谢之。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万事俱备之后正式起兵造反,他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并且大肆封赏官职,许多地方将领都跟随他造反,实力十分强劲。
英国公张辅请求朱瞻基给他二万兵马平乱,但朱瞻基不敢轻视朱高煦,决定御驾亲征,朱高煦得知后就有些意外,也感到有些害怕。
朝廷大军抵达安乐城北,朱瞻基就派人将安乐四座大门全部封住,并让神机营向城内发射弓箭,箭上绑着劝降的书信。
朱高煦本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将士们见皇帝御驾亲征,朝廷军又威武雄壮,连武器装备最先进的神机营都出动了,就开始有些害怕。
帝令大军蓐食兼行,驻跸乐安城北,壁其四门。贼乘城守,王师发神机铳箭,声震如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神机营是永乐时期创建的禁卫军三大主力之一,拥有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武器,比如说火枪和火铳等,它面对冷兵器军队可以说是降维打击,朱棣就曾靠它在北伐中屡战屡胜,也难怪汉王叛军将士会害怕。
有人劝说朱瞻基进攻安乐城,但被他拒绝,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永乐城被围困了几天,突然有一天,城内一些叛军将士开始四处搜捕朱高煦,朱高煦感到十分害怕,就派人出城对朱瞻基说准备投降,朱瞻基表示答应。
第二天早上,朱高煦出城投降,大臣们纷纷上书说要处死他,但朱瞻基不同意,只是将奏疏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吓得屁滚尿流,边磕头边说,“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
等到朱高煦的党羽全部被捕,朱瞻基这才赦免了城中守军,并派人留守安乐,然后带着朱高煦返回北京去了。
到了北京,朱瞻基将朱高煦及其儿子全部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他的七百二十余名亲信则全部被杀。
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
朱瞻基不是不想杀掉朱高煦,但他为了安慰其他诸侯王,也不想担负杀叔叔的罪名,所以才网开一面。
不过,朱瞻基虽然不杀朱高煦,但朱高煦其实并未真正改过,这也导致朱瞻基最终动了杀心。
朱高煦在被关押了三年之后,朱瞻基听说他一直都很老实,就有意亲自去探视一下实际情况,如果情况属实,就放朱高煦回老家凤阳去守皇陵。
朱瞻基来到朱高煦的住所,朱高煦明知皇帝要来,却假装自己睡着了。等朱瞻基走上前去查看的时候,朱高煦却突然伸出一条腿,将朱瞻基给绊倒在地。
这件事不大,但当时许多太监宫女和文武大臣都在旁边,朱瞻基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也觉得朱高煦完全没有悔改,对自己还是充满敌意,便大怒着下令让人搬来一个三百多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缸内。
朱瞻基本想是想惩罚一下朱高煦,但朱高煦力大无穷,尽然将铜缸给顶了起来。
朱瞻基的火就更大了,也觉得自己的二叔还没老,留下来肯定是个祸害,就让人将铜缸用重物压住,然后在四周点火烘烤,硬生生将朱高煦给烤死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瓦罐焖鸡。
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朱瞻基还不解气,就下令诛杀朱高煦的所有儿子,来了个斩草除根。
可以说,不论是朱高炽也好,还是朱瞻基也好,对朱高煦都算是仁至义尽了,但他实在太恶劣了,死不悔改,终于还是被杀掉了,其后裔也一个都没留下来。
而朱瞻基的另一个叔叔朱高燧,明显就识趣多了,尽管他多次配合朱高煦谋反,但他每次都能及时认错,特别是在朱高煦造反失败之后,他主动提出削去护卫,并且开始十分低调地做人,最后得以善终,其子孙也延续到了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