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山东野战军攻击泗县失利,虽然战斗中消灭桂军172师3000余人,但是仅山野主力第8师就伤亡2700余人,而二纵和九纵也各有数百人伤亡,总数应该超过了4000人。战后山野参谋长
解放战争刚开始,国共双方几百万军队剑拔弩张,对阵的领军人物全是久经沙场的名将。
1946年下半年,双方一边高唱和平,一边积极备战,暗自摩擦,大打不断,小打天天。
国民党还都南京。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最先应该清除的,就是近在咫尺的苏中新四军。
国民党军队挟抗战胜利余热,坐拥美式军援,又接受了百万日军装备,占据大城市,依托交通线,可谓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自然不可一世。
新四军敌后抗战八年,艰苦卓绝,由弱到强,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颗红心永向前。
一边是北大出身、黄埔四期,国民党第一王牌部队主官,后来被网上炒作成“抗日名将”的国民党军整编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
一边是没上过军校的、教导队学员班长出身、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北上抗日围剿幸存者、八年抗战洗礼的“常胜将军”刚由新四军改编的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
两个“名将”的交锋如何呢?
张灵甫一马当先,攻六合、占涟水,一路凯歌。
粟裕沉着应战,3万对12万,“七战七捷”。
由于国民党军队具有的兵力、装备、后勤等各方面的绝对优势,刚刚从游击战争中脱胎出来,1947年2月才成立的华东野战军,明显不具备决战的本钱,只能采取千里机动,寻机歼敌。陈毅把这叫做“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是不是很形象?
1947年在5月,国共大军云集沂蒙山区。
国民党军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仍以“名将”张灵甫整编74师为先锋,以八个精锐整编师20多万人,加上外围两个兵团25万人,围堵华野“狼狈逃窜”的“残余”部队。
要说围堵解放军的国民党部队,汤恩伯、李天霞、黄百韬……个个都是“名将”,咱不能一一列举,还是只说“名将”张灵甫。
张灵甫按照一兵团根据空军侦查和逃回来的俘虏供称的华野司令部在临沂蒙阴坦埠小山村的消息制定的作战计划进攻,因为山路崎岖,卡车牵引重炮难行,因此将重炮和战车留守临沂。考虑到华野早就“闻风丧胆”,估计“剿匪”进攻也是摧枯拉朽,依托公路和垛庄补给基地,因此,携行粮草弹药也不必太多。一旦遭遇大部队,也可迅速回到垛庄补给基地,依托坚固工事和有利地形坚守待源,或者迅速向左向右两翼护卫部队靠拢,形成合力,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撤可以迅速回临沂或者蒙阴城。
“名将”绸缪,是不是可算万无一失?
再看粟裕,一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缴获大量火炮坦克武器弹药,一边收编俘虏,改造解放战士,升级地方部队,招兵买马,悄悄壮大……
一边摆出临沂失守,部队不堪再战,深入沂蒙山区,四散逃跑。
一边积极寻找战机,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一口吃掉一块。
当粟裕敏锐地发现国民党第一王牌部队“名将”张灵甫的整编74师孤军深入,脱离左右两翼保护一二十公里,给我军两翼穿插、分割包围、一举歼灭造成了战机,于是果断召集华野司令部首长紧急磋商,一致通过,下决心打掉这个第一王牌。
粟裕于是集中一、四、八、九纵队,分别阻击、穿插,形成包围,一边让六纵王必成部“飞兵激渡”出其不意抢占整编74师的补给基地垛庄,并封死了张灵甫的退路。以其他部队和地方部队、民兵,阻援打援。
结果是,“名将”张灵甫固守荒山孟良崮,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只听枪炮响,就是无法前进一步去救援。
孟良崮战役,歼敌人数并不太多,3200人,还不如之前的莱芜战役,56000人。
双方伤亡都很大,为啥成为解放战争经典战例,成就两个方面一批“名将”呢?
专家分析出来,就没啥意思了,评论区里有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