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挺同情你的遭遇。题主的问题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的情绪稳定与否,通常是跟他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很多人成年后,会慢慢发现自己没办法和身边的
抱抱,挺同情你的遭遇。题主的问题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的情绪稳定与否,通常是跟他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很多人成年后,会慢慢发现自己没办法和身边的人建立完全亲密的关系,即使在人前表现的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但私下却常常想要疏远人,有距离感、孤独感,甚至还会焦虑或抑郁,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伤害。
但是,从题主提出的问题来看,你是愿意去改变的,而也是有机会的。因为我们的一生能接触到两个原生家庭:
一个是自己出生的那个家庭,那里有自己的父母,可能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家庭是自己成年之后遇见另一半,再组成的那个家庭。那里有自己的丈夫,还会有自己的孩子。
我们的原生家庭是无法选择的,我们的父母没办法再陪伴我们成长一次,即使可以,他们也仍然是他们,他们不会改变,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会伴随着人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借着孩子,跟他重新成长一次,因为我们就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我试着做到了下面几件事:
1.了解父母的初衷,和父母和解。
我记得有一次我要出远门,大概一年半载不会马上回来的那种。临行前跟我妈妈告别了,反正就是简单地说了“拜拜”。上车时我老公就跟我说:“就这样啊?”
“那还能怎样呢?”我说。
“至少要拥抱一下啊”我老公说。
然后我才突然想起,我似乎从没有跟父母拥抱过,至少有印象以来是没有的。
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的人,不会表达爱。而我们应该了解他们不是不爱我们,而是不懂爱。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那样的教育,以为那样的说话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应该试着了解在他们小时候生活的环境里,有很多我们不能理解的辛酸和不容易,试着去体谅他们。
然后,每天多给我们的孩子无数次的拥抱。拥抱可以满足“肌肤渴望”,提升精神的愉悦感。我的孩子不到两岁,我最近发现几乎每一次她们的无理取闹都能用拥抱解决。
关系专家PamSpurr博士认为:简简单单的一个拥抱对保持健康而又愉悦的关系有长久的作用。英国也有一句谚语说:“一天拥有三个拥抱便能过得很好,而再加三个就足够让我精神焕发。”
2.对生活常怀感恩的心,接纳父母曾经的不足
最近关于原生家庭的电视剧很多,似乎能让自己的一切不顺都归结到原生家庭里。我们习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负面的东西上面:我们没有得到过关爱,我们每天在强颜欢笑,但却忽略了,除了少数不合格的父母外,每个父母都是想把自己最好的爱给子女。对父母多一些感恩的心,也是放过了自己。
学习接纳父母的不足以及他们曾经带给的伤痛,也接纳他们作为父母在当时条件的局限及有限性中,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所能给的最好的环境与资源了。
现在每当跟母亲有矛盾的时候我总会让自己想起那时我刚毕业,我吵着她买手机给我,她没钱,就卖掉了自己的一条金项链让我买手机。于是似乎所有的怨气都能马上消失了。多想想父母的好处,就能渐渐地原谅他们的行为,而当你发现你不再有怨恨的时候,留下的就只有感恩和爱,一步一步地让过去的事情真正过去。
3.借着孩子的成长,让自己再成长一次,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全部替自己赢回来。
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越是受过家庭暴力的妈妈们就越想给宝宝一个“完美的没有吼叫和暴力”的童年。接纳令自己不满意的情绪和不完美的地方,拥抱自己的全部。成为一个母亲,就是一个疗愈自己童年的机会。
承认我们小时候的无能为力,但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为自己负责。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再活在过去,因为我们不再是当初那个受伤的小女孩,不留恋过去,因为知道我们值得更好的。
4.冥想的力量:接纳与爱自己的全部
每隔一段时间(我通常是睡觉前),在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幻想着在你的面前有一个小女孩,她就是过去的你。然后你走过去抱着她,对她说:“嗨,好久不见,让我抱抱你亲亲你吧”
你可能会想到当年正在被妈妈责备的声音,看到你正在哭泣,然后你勇敢地走过去抱起那个小女孩,用你的爱与力量呵护她,告诉她谁也伤害不了她了。为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女孩留一段专属时间与她对话,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力量,告诉她:“你是个好妈妈,你也会越来越强大。加油!我会再来看你。”
回到现实生活中,就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想改变,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知道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育儿先育已,愿你能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用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和践行,再和孩子成长一次,遇见更好更幸福的自己。
我是全职妈妈,我每天用视频记录@欢乐双胞胎日常,分享中西结合的养娃育儿趣事,欢迎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