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为什么叫孔老二,若论弟兄排行为二,那么孔老大叫什么名字?

答: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回答,一句话可以搞定:孔子共兄弟两个,长兄孟皮,他排第二。
但就这个话题背后的一些东西,我想再多说几句。
每当听到一些年少无知、不问天高地厚的后生小辈把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30 13:49:43

答: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回答,一句话可以搞定:孔子共兄弟两个,长兄孟皮,他排第二。

但就这个话题背后的一些东西,我想再多说几句。

每当听到一些年少无知、不问天高地厚的后生小辈把“孔圣人”直呼为“孔老二”,我的心就会有一种隐痛。

怎么说呢?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古代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他提出的许多理论却被别有用心的统治者歪曲和利用,比如说孔子鼓吹等级制和专制,制订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又比如说孔子憎恶女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还说孔子倡导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甚至说孔子有复辟奴隶制社会的倾向……因此,五四运动时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而到了某特殊时期,人们还错误地把孔子当作封建礼教的反动头子来批判,直呼“孔圣人”为“孔老二”。

可以说,“孔老二”的称呼,是对先圣的一种诋毁和侮辱。

其实,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后来的统治者所杜撰出来的假儒学。《论语·八佾篇》中孔子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臣对君并非无条件的“忠”,而是在合乎礼的范围内,这是一种契约精神。孟子后来把孔子这句话阐述得更清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孔子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崇尚自由,追求自由,却又辩证地解释自由,把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摆在第一位。

最有意思的是,《论语》中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统治阶层将这句话标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把孔子包装成推行愚民政策的先锋。实际上,这句话的正确标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和孔子的另外两句:“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是一脉相承的,即要求统治阶级尊重和顺应民众的意愿,不可强制于人。

还有,《礼记曲礼》中有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统治阶级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上大夫犯了法也不能加刑;对待庶人不用讲礼、不用客气。

但孔子的原意却是:对大夫的管理不应该光靠刑罚来维持,而要以礼仪来约束;但对庶人来说,讲求礼仪太过繁琐,还要有相应的排场,庶人花费不起,不应该要求庶人履行这些礼仪。

本来嘛,孔子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和礼,而仁的根本含义是人人平等相待。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等、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良好的国家。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如中国一样,充分证明其立国之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孔子学说,是极纯粹的道德,不谈奇迹,不涉玄虑,人类的智慧,不能再想比中国政治更优良的组织:而且在中国,已是广大繁庶,有完备而明智的制度,以治理国家时,我们法国,还是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罗伯斯庇尔在1793年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六条中就引用了孔子的人权思想: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是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白吕尼慈尔因此说:“法国革命的原理,是由崇拜中国孔孟学说的哲人所发动的。”

布伦退尔也说:“法国革命之主义,由先哲定下基础,他们都是赞美和崇拜中国学者——孔子思想,使法国人起来革命。”

李约瑟盛赞孔子是“无冕皇帝”,爱默生更称颂“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所以,“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是溢美之词,但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确是会让有识之士从肺腑里发出这样一声感慨。

弄清楚了孔子是中华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垂范万世的圣人,那么,“孔老二”、“臭老九”之类侮辱性的词语,就不应该再出现在我们的嘴巴上,而应作为历史名词永久沉埋于故纸堆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