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来说,衣服上有“兵”的是正规军,而有“勇”的属于临时工,非常规雇佣兵。
清朝是满洲所建立,而其主要支柱就是八旗兵,清朝入关后,八旗士兵仍旧是清王朝的砥柱力量,而另外还有一
在清朝,“兵”是有编制的正式工,“勇”是外聘的临时工,身份差别摆在那,待遇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但随着正式工越来越不顶用,临时工反而战斗力越来越强,到了清朝中后期,“勇”逐渐替代了“兵”,成为军队中的主力。
先说正规军“兵”。
清朝由满族人建立,从关外打到关内进而统治中国,最开始的时候正规军军队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类,但并不都是满族人。
“八旗军”以满族人为主,满族男子只要满16岁,就会被挑选是否合格进入“八旗军”,而不到16岁的男童,则先进入预备役等待满16岁被挑选。
此外,还有部分“蒙八旗”“汉八旗”。
“八旗军”作为满清统治者的嫡系,不仅兵源、将领优先从满族男子中挑选,同时因为人数的关系,主要负责京城及周边地区的防卫,直接保护皇室。
“绿营军”则是作为“八旗军”兵力不足的补充,主要由汉族男子组成,负责的是全国各地地方的防卫。
因为这类军队的标志是绿旗,建制单位是营,因此被称为“绿营兵”故称绿营兵。
“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清朝的正规军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编制的正式工。
清军入关以后,尤其是在顺治帝以后,“八旗军”逐渐废弛,满人士兵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连日常的训练都保证不了,于是在康熙、雍正之后,“绿营军”逐渐成为清朝军队的主要力量。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国家供养的,会每月定时“发工资”;而且这类当兵的,只能从事当兵一种职业。
再说临时工“勇”。
之所以说是临时工,是因为“勇”最开始出现,是在地方上爆发战斗的时候,“绿营军”兵力不足,但是为了“剿匪”,清政府授权地方政府临时招募的。
“勇”不仅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而且装备、待遇比“八旗军”“绿营军”差得多,更主要的是,战事一结束,“勇”就会被解散。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都成了战五渣,根本无法跟太平天国、小刀会、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勇”这种临时工反而成了主流,取代了“八旗军”和“绿营军”的作用。
最有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勇”因为是临时工,国家是不供养他们的,由召集、训练他们的团练来供养,如“湘军”就靠曾国藩及“淮军”高层自己各显神通弄钱养活“淮军”。
总结一下“兵”和“勇”的不同:
第一、“兵”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兵,是清朝军队的常备军;“勇”是临时招募的军队,在清朝后期成为主流。
第二、“八旗军”以“满八旗”为主,加上部分“蒙八旗”“汉八旗”;“勇”主要以汉族为主。
第二、清朝政府供养“八旗军”和“绿营军”,“勇”只能靠组织、召集他们的人自己养活。
第三、“兵”完全听命于朝廷;但“勇”只听从自己长官的命令,如“湘军”只听曾国藩的,“淮军”只听李鸿章的,朝廷完全指挥不动。
第四、“兵”主要以兵源的民族成分来划分,“勇”是以地区来划分,如湖南的“湘军”、安徽的“淮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