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讲的是被俘的李左车,面对韩信的问询,而说的一句至理名言。
这句话对于今人来讲十分熟悉,而对说这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从远古走向现在,其中涌现过无数“人杰”,有的人依然如雷贯耳,更多的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强大的王朝,那时万邦来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对世界影响深远,有“盛唐”之称;偏偏西南地区有个强大的吐蕃不服气,尤其在“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侵入内地,河西、陇右等地成为沦陷区;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叫张议潮的汉族人横空出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张议潮(公元799——872年),沙洲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出生于沙洲一个富裕家庭,但当时的沙洲正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吐蕃人虽善于作战但不会治理,致使沙洲的机构、设施废驰,经济萧条,再加上无限制的盘剥勒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议潮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长大成人的张议潮亲眼目睹沙洲人民的苦难和惨状,越发同情他们的生活境遇,心里更加思念故国,梦想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的温暖怀抱;不仅仅是梦想,他还积极行动起来,为这个目标积蓄力量,他结交当地的豪门望族如索氏、张氏等,因为他们实力强,人丁多;他联络当地的佛门僧侣,因为他们在人民中很有号召力,僧人数量庞大且受到吐蕃本土宗教的排斥……力量在点滴积累中壮大;
这时吐蕃赞普因灭佛被刺杀,吐蕃统治层发生内讧,而唐朝利用吐蕃内斗乘机三州(原州、乐州、秦州)七关,形势一片大好!
张议潮敏锐地感到反抗吐蕃、回归祖国的时机到了,于公元848年在沙洲发起大起义;他身先士卒,勇敢向前和吐蕃兵展开大战,沙洲百姓纷纷响应,把吐蕃人赶出了沙洲;
张议潮占领沙洲后,计划通知唐朝和他里应外合,驱逐吐蕃,收复河陇;但长安与沙洲远隔千里,中间的河西诸州都在吐蕃控制下,出去送信谈何容易,于是张议潮派出了十路使者,他们带着一样的文书从沙漠的十个方向向长安走去,送信的历程极其悲壮,真的是九死一生,最后只有高僧悟真这一路历经两年于公元850年从东北方向穿过沙漠经内蒙到达长安!
张议潮在这两年里没有坐等外援、依靠别人,而是以沙洲为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军备,招兵买马,壮大军事……期间还要防备吐蕃军队时不时的战争报复;
唐宣宗对历经千苦万难、远道而来的张议潮信使大为欣赏,褒扬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再接再厉;长安回来的使者给张议潮带来了信心,他们士气高涨,进而部署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到公元851年八月,张议潮收复了除凉州外的整个河西走廊的所有州县,并遣使入朝献上所收复州县的图籍,奉表归唐;
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河西走廊终于再次通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各族人民再次得到和谐的生活;当时就有人作诗称赞张议潮:
河西沦落百余年,
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归路,
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真是好样的奇男子,凭一个沙洲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基本没有唐朝军队的直接帮助下,出奇谋,善用兵,驱逐吐蕃,收复河陇之地,其功可昭日月!
公元867年,张议潮入朝到长安,受到了唐朝政府很高的礼遇;公元872年,张议潮病逝于长安,走完了传奇的、不平凡的一生!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张议潮这个名字现在变得有些陌生,但他的爱国之举永远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