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已经半身不遂了,为什么还被唐玄宗派到潼关对抗安禄山的叛军?

《孙子兵法·军争篇》曾言,“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而在同一章,又记有“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而这话,说到底,便是我们熟悉的“将在外君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5 11:09:35

唐朝在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玄宗皇帝在内部稳定后,开始开疆拓土,于天宝元年设置了十节度使、经略使以镇守广大边疆地区。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名将,如兼任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先后任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岑参在边塞诗中几度写到的封大夫-封常青。不过,当唐王朝日薄西山、唐玄宗昏庸不堪之时,这些名将们的下场却很悲惨凄凉,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哥舒翰。放荡不羁的贵族

哥舒翰父亲是西突厥十部落中突骑施的首领,母亲是安西四镇的于阗公主,他这样的官二代衣食无忧,年轻时喜好赌博,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但哥舒翰又是个文武双全、一诺千金,拥有非凡魄力的风流贵族。

不惑之年的从戎

人到中年的哥舒翰还是一事无成,如无意外,他注定默默无闻。四十岁那年哥舒翰遭父丧,为父守孝三年后,世居安西的哥舒翰来到了长安,没有官职、没有军功的他不为长安尉所礼,慨然发愤,仗剑游河西,到河西节度使王倕账下从军,开始了他二十几年的从军生涯。

威震吐蕃的名将

哥舒翰开始斩落头角是在王忠嗣的手下任职,天宝六年(747)年,哥舒翰任陇右节度副使,建于677年的积石军是唐军在河西的主要屯田区之一,每年到了麦子收获季节,吐蕃都会来抢割麦子,没有军队能抵御吐蕃,边人都称“吐蕃麦庄”。

哥舒翰来了之后亲率士兵设伏消灭吐蕃来犯的五千多精锐骑兵。时王忠嗣被冤枉,他只身入朝营救,朝臣都认为哥舒翰侠义而勇壮,皇帝在华清池召见之后,封他为陇右节度使,代替王忠嗣攻取石堡城。

天宝十二年(753年)悉收九曲部落,将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推进到青海湖以西,使唐军在河西、陇右的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功封为西平郡王,以致当地民谣这么唱“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时的哥舒翰处于人生巅峰,风头直逼汉之名将霍去病。

并立边疆的双雄

天宝后期,全国十镇节度共拥兵49万,哥舒翰所兼任的河西7.3万、陇右7.5万,共14.8万军队;安禄山所兼任的范阳9.14万、河东5.5万、平卢3.75万,共18.39万。

安禄山在天宝九年(750)年赐爵东平郡王,哥舒翰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赐爵西平郡王,成为东西并立的北方双雄。两人都是少数民族,哥舒翰是父亲突厥人,母亲于阗(杂胡)人;安禄山父亲是杂胡人,母亲突厥人。本应携手共进的两人却因内部斗争,矛盾不断。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后,两人彻底决裂。

英名尽毁的晚年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潼关吏》使本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更加名扬天下。

潼关是长安东部最后一道门户,潼关像蜀道一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天然的防守堡垒,就像虎牢之于洛阳,在安史之乱波及长安的时候,玄宗就已先后派遣高仙芝、封常青进行抵抗,但因宦官边令诚的陷害而使两大名将身亡。面对岌岌可危的长安,玄宗不得不启用身患中风瘫痪的哥舒翰。

玄宗对哥舒翰寄予厚望,把当时蕃将部队和高仙芝败下阵来的的近二十万军队都给了哥舒翰,但晚年的玄宗早已失去了睿智的头脑,他不认可哥舒翰闭关坚守,反而要求哥舒翰率军出关与安禄山决战,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哥舒翰无奈只能“恸哭出关”,结局是几乎全军覆没。

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手下崔乾佑占领潼关。哥舒翰见到安禄山时跪地求饶,说着“肉眼不识圣人”的话,即使这样也难保性命,最后被安庆绪杀死,晚节不保。杜甫写道“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