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现“王子流浪记”,失踪的富商之子被找到时却正在“刷盘子”,你如何评价此事?

关于王子流浪记的故事不止一个,一个是马克吐温版本的:两个长得一模一样,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相遇了,但他们一个是王子,一个乞丐相遇,他们彼此交换衣服,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9 13:50:37

印度人确实有些奇葩的“基因”。所以,“奇葩”也就不分“男女老幼”。正因为这一“特质”,奇葩之事才会在印度层出不穷。但是,“奇葩”也并非褒义词。不可否认,奇葩中多多少少也蕴含着“天真烂漫”的成分。所以,对于印度经常出现的奇葩之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聊资即可,不必过度的嘲讽。因为,那也许就是人家的“生活状态”。近日,印度又上演了一出“王子流浪记”。主角是一位名叫塔卡的印度少年。

据央视新闻11月7日援引《印度时报》的消息,印度石油大亨帕德拉的“儿子失踪案”终于“告破”。据报道,帕德拉是印度赫赫有名的石油富商,他的尚未成年的儿子以学校开学为理由,于10月14日坐火车前往学校报到(印度一所工程学院),然而,自此后便与家里失去了联系。大富豪帕德拉随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大亨之子失踪了,那还了得?于是,印度警方几乎翻遍了德里和孟买,可是,却毫无斩获。由于这名“富家少年”塔卡没有携带手机,警方的现代化破案手段都用不上,所以,警方也只能用“搜寻”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因其“富豪之子”的身份,又不好大张旗鼓进行“悬赏”式的查找(顾虑出现危险)。而以这样的方式搜寻,在十几亿人规模的茫茫人海中,谈何容易?

正当印度警方一筹莫展之际,却意外的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这个报警电话是一家酒店的经理打的,在电话中,这名经理声称他们酒店中有人“非常可疑”。警方根据这名经理的“特征”描述,旋即联想到了失踪的塔卡,于是,他们嘱托这名经理不要“打草惊蛇”后,便火速赶到了位于印度北部地区西姆拉的这家酒店。而塔卡在被“找到”时却正在这家酒店打工“洗盘子”。孩子找到了,家里自然会“幸福不已”。可是,塔卡的叔叔却“泼了冷水”。塔卡的叔叔说:“我们的孩子被找到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安慰。但是,对整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塔卡的叔叔何出此言呢?这是因为塔卡“出逃”的原因和目的。

令塔卡家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名少年“一直都想逃离这个家”。他说他“不想学习,也不想上大学”。至于为什么要“刷盘子”,他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潜力”。按他自己的说法,在“流浪”的沿途中,他给小卖部打工,他在小酒馆“刷盘子”,他还“睡过”大街。塔卡“流浪”的原因,可能会让他的家人觉得“哭笑不得”。但对于社会来说,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尽管这只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流浪”故事,却也能使人想到“围城”。那就是“城外的人挖空心思的想进来,可城里却有人想出去”。还会使人想到“住出租屋的人渴望能拥有自己的房子,哪怕是只有几平米(前提是不需要房贷)。可是,住别墅的却又有人想感受出租屋的喧闹和住者的艰辛”。折射的其实就是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

俗话说“举一反三”。富家子弟塔卡所上演的这出“王子流浪记”的情节中,也“折射”出了一些“现实性”问题。大家知道,“种姓制度”早已在1947年印度独立时被“剔除”。在宪法中找不到“种姓制度”这样的字眼。可是,在现实中,印度的“种姓制度”却在印度人的思想中依然“根深蒂固”。之所以迟迟无法“消失”,是因为在现实的就业,招聘中,印度的“唯出身论”依然“盛行”。这就是印度“寒门出贵子”难度很大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印度裔人“遍布全世界”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对于印度普通人来说,“出国”才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失踪”的富家子弟之所以能被酒店经理“识破”,则源于他的穿戴和身份证上的“住址”。这个少年虽然在“洗盘子”,但却一身名牌。这个少年虽然看上去似乎“很落魄”,但他“豪华区”的住址却使他“露了马脚”。无意诟病这位经理的“以貌取人”,但折射的却是印度现实社会中,“种姓优势”却在以“名牌,住宅区等物质形态”体现着。也就理解了有人不惜借款也要在豪华住宅区买上一套房子的“心态”了!显然,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享受”。

就个人观点而言,对于这位“王子流浪记”的主角,这位富家子弟塔卡的行为,我居然没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念头。反而由衷有一种赞许之意。尽管他不想学习的想法不可取,但他想证明自己潜力的行为,却使我由此想到了“富不过三代”的“俗话”,想到了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百年企业的话题。在欧美国家中,也有很多“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但他们大多在自小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即便是有不少人最终还是接手了家族企业,但他们也大多在少年时经历过独立的磨难,在成年后多也是从最基层做起。当人们看到伊万卡现在的风光时,也应该看到,伊万卡在很小的时候就独立了!当然,在当今社会,也有一些富家子弟很自立。比如,一些富豪会给子女一些资本让他们自己去闯。也确实有成功的“范例”。可是,还应该看到,所给的“那点资本”已经使他们和普通的“创业者”不在一个平台上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并没真正的经受磨炼。他们的被赞许,也注定会是昙花一现。实话实说,我更欣赏塔卡这位富家子弟证明自己潜力的方式,尽管有些“极端”。印度总理莫迪就是从一个“茶童”走到了今天,也许是自小的感受太深,所以,平民总理莫迪才勇于向印度的“种姓制度”开刀。

印度富家少年塔卡的“王子流浪记”既折射了印度的现实问题,也蕴涵着人生的追求“哲理”。对于印度来说,它终究会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但是,如果不能从思想上剔除“种姓制度”,不能在用工和升迁上废除“唯身份论”的痼疾,不能取缔形形色色的“特权”渠道的话,即便是印度的GDP超越了美国,那它也不可能成为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更不可能成为挪威,丹麦,瑞典那样的福利社会主义国家。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