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把官员叫臬台、抚台、制台?

制台,抚台,藩台,臬台,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官场上对地方要员的别称,尊称。
台在古代是个敬称,例如平民之间会称兄台,询问姓名时会说“台谱怎么称呼?”
清朝全面继承了明朝的官制,因此这些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7 11:15:38

制台,抚台,藩台,臬台,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官场上对地方要员的别称,尊称。

台在古代是个敬称,例如平民之间会称兄台,询问姓名时会说“台谱怎么称呼?”

清朝全面继承了明朝的官制,因此这些称呼都是从明朝来的。

明朝继承了元朝在政府设置上的一些措施,最大的地方单位叫做省。一个省的最高权力分由三个机构来掌握:即承宣布政使司又称布政使,掌管一个省的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又称按察使,掌管一个省的司法审判监狱;都指挥使司,又称都司掌管一个省的军事。这三个机构,并称三司,三司同为地方一省最高长官,互不隶属。

布政使被称为藩台。布政使,主管一省民政和钱粮,储存钱粮的仓库被称为藩库。所以这里用“藩”来指代布政使,因此,布政使也被尊称为藩台。

按察使被称为臬台。臬古文中有刑法;法度之意。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书·康诰》。按察使执掌一省的司法,所以按察使也被尊称为臬司。

最初地方政府的最高长官是三司,并没有总督和巡抚。因为,总督和巡抚,最初都是中央派到地方办事的临时工。后来,因为需要常驻地方,便从临时工转正,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是一省三司之上最高官员。被尊称为抚台。

总督,明清地方军政大员。掌握一省或几省军政大权。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这时,总督只是临时职务,完成任务后就会取消。明朝中后期边境事态紧张,北部有蒙古,女真,南方有倭乱。在边境用兵成为常态,总督从临时职务,变成的长设的地方官最高军政长官。因为总督,掌握地方军权,所以也被尊称为大帅。

总督也称总制。因为,正德十四年,明武宗,就是北京“天上人间”的第一个老板,开“豹房”的正德皇帝,任命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又加封自己为“太师镇国公”。皇帝任命自己当总督,其他总督怎么能跟皇帝的头衔一样呢,其他总督遂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习惯上仍尊总督为制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