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对齐国的内政外交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改革,不仅帮助桓公成就春秋五霸之首,还因此建立了影响深远的治国制度,下面就谈谈管仲“治国制度”的建立之路。
一
管仲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对齐国的内政外交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改革,不仅帮助桓公成就春秋五霸之首,还因此建立了影响深远的治国制度,下面就谈谈管仲“治国制度”的建立之路。
一、内政
1.行政制度
在管仲的倡导下,齐国“叁其国而伍其鄙”,并“谨用六秉”。
“叁其国”,即将都城划分为21个乡,按属性划分,21个乡的划分是,商、工6个乡,士、农15个乡;按统帅划分,21个乡的划分是,桓公统帅11个乡,高子(齐国公族高氏)统帅5个乡,国子(齐国公族国氏)统帅5个乡。
这样由桓公所率领的中军和两位上卿所率领的左右军便是三军,再安排官吏驻于各军之中。
“伍其鄙”,就是将都城以外的区域外的广大地区划分为5属,各属有一名大夫主管,“属”下面分乡、卒、邑、轨4级,分别由良人、卒长、邑司和轨长来管理。
“谨用六秉”,即杀、生、贵、贱、贫、富等六项要严谨施行。
《管子·匡君小匡》中有此记载:
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为士、农、工、商四类人民划分居住的地方,以让他们“不可使杂处”,从而加强了国家行政区域组织结构的精细化管理,维护了社会稳定。
2.军事制度
这项军制改革遵循的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具体实施措施就是上段所说的“叁其国而伍其鄙”(《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
3.人才制度
管仲提出,在官吏任用时,要根据他们取信于民的实际政绩来展开,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能是“面子工程”;加强实施人才举荐方案,由此扩展了传统人才来源渠道,打破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
后来“申不害变法”中的“术”治,其中有关整顿吏治的内容,无疑就有着管子这套用人制度的影子。
4.法制
管仲提倡以法治国的法制理念,并在“事断于法”这一法家“法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提升了齐国整体实力,为桓公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民生制度
管仲主张以“贫富有度”来治理国家,通过“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和“富而能夺,贫而能予”等方法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
另外,他进行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改革,使得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他针对盐、铁等支柱行业也实施了富国富民之策。
二、外交
1.管仲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制鲁梁之谋”、“制莱莒之谋”、“制楚国之谋”、“制代国之谋”、“制衡山之谋”,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经济战了。
2.齐桓公在管仲的提议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戎族,南制楚国,更是凭这些功绩,召集各诸侯召开了葵丘会盟,并以此确立了其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
管仲任相四十余年,辅佐桓公实施的这些治国制度,不仅使得齐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还助桓公成就霸业,不愧是“华夏第一相”,即使在27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治国思想依旧对我们有着借鉴意义。
对于管仲最合适、最高度的评价,恐怕就是孔老夫子的这句话了:“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会像蛮夷那样披头散发,衣襟左掩了。)
注:华夏服装以右衽为主,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服装以左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