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为何要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的话?

鲁迅是当代文学家、思想家,著名爱国人士!但是人都有历史局限性!鲁迅的“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是错的!是人都可能有历史局限性,什么事都相对的!如:破四旧,折庙宇,毁旧东西,现在叫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7 06:13:18

说出“汉字不灭”的,岂止鲁迅一人。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样的说法虽然偏颇,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求新求变”,这是当时有脑子愿意思考问题,有责任愿意直面社会问题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封建社会的痛心疾首;他们热切希望看到有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中国!

汉字不灭,反映的仅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侧面。为什么要反对?无非就是认为国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是因为没有文化;而导致没有文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汉字”难学;

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就有不少顶级学说比如林语堂、胡适等人开始呼吁汉字改革;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就是汉字的“拉丁化”;

什么是拉丁化呢?类似于后来的汉语拼音;不过与汉语拼音不同的是,当时的“拉丁化”是用拉丁字母完全取代汉字;现在的拼音只不过是用字母作为“注音符号”;

汉字最大的弊病是什么?读音与书写分家;换句话说,当时中国人文盲率居高不下就是因为汉字“音”、“形”脱节;而且汉字笔画复杂,即使会读,也很难书写正确;

于是,在对比了西方拼音文字与汉字(表意)文字以后,这些当时锐意进取改革的知识分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鲁迅就是“走拉丁化”的道路;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们的最大错误之处就是全盘否定,企图推翻汉字的生成结构,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一套“表音”的系统——

过犹不及,这就是所有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青年知识分子所犯的通病。

有提出“汉字不灭”的,当然也会有坚决反对者——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丝毫都不能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头上的辫子都必须保留!

这样的知识分子同样也是大有人在,比如说辜鸿铭——溥仪已经逊位搬出了紫禁城,可这位大师依然顶着头上的辫子去北京大学上课!

清末民国初年,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当时的社会非常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各种主张并行不悖——

虽然过于激进的“打到汉字”被否认了;但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就是那个时候被国民政府批准的。

汉字的拉丁化显然是“此路不通”;然而,汉语拼音、汉字的简化却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可。

鲁迅并非是完人;他的某些主张现在看起来确实偏颇;不过这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瑕不掩瑜,如果借此来攻击鲁迅,那就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