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蜀后主应该就是刘禅吧,笔者以为,刘禅可以用“大智若愚”来形容,理由如下:
在蜀国主政时期,刘禅“放手”诸葛亮谋定国策。刘备托孤诸葛亮,让其子以父事诸葛亮。刘禅顺利坐上蜀
这个蜀后主应该就是刘禅吧,笔者以为,刘禅可以用“大智若愚”来形容,理由如下:
在蜀国主政时期,刘禅“放手”诸葛亮谋定国策。刘备托孤诸葛亮,让其子以父事诸葛亮。刘禅顺利坐上蜀汉后主的位置,他既定的施政方针就是按诸葛亮定的方针办。他的一切国策都是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办,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基本上没有亲自定什么大政方针,诸葛亮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说要平定南蛮那你去吧,说要北伐中原那也去吧,甚至娶皇后都是诸葛亮说了算。刘禅不管内心中愿不愿意,但从行动上是完全把诸葛亮当“爹”待的,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因为,刘禅太清楚了,没有诸葛亮的支持,他可能连一天的皇位都坐不稳。他下面有能干的弟弟,如果他不听诸葛亮的话,这个“爹”随时可以以各种理由把他给“废”了。你说,刘禅能不听诸葛亮的话吗?这样,我乐得当我的逍遥皇帝,你想辛苦那你累去吧!至少,我可以稳坐江山,何乐而不为呢?话又说回来,让我拿大主意,不仅伤脑筋,而且不一定拿得准。那还不如你诸葛亮拿主意,我来拍板来得痛快!
在蜀国攻破后,刘禅“不假思索”地选择投降。在蜀国被魏军攻陷后,刘禅是异常地冷静,不顾他人反对,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他这种决策虽然可算得上是对他老子刘备创下的江山的“不忠”,在别人眼中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但不这样又能怎样?死拼一下,结果肯定不是“鱼死网破”,而是惨遭屠戮。刘禅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英明的,既避免了满城百姓遭殃,又可保全自身性命。
到魏国后,刘禅“铁了心”不反叛。刘禅被押送到魏国后,刘禅的态度是决定他生命长短的“砝码”。当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时,刘禅说这里好得很啊!还想什么蜀国不蜀国的。其实,你以为他真不想吗?但没有办法啊,你说想,可能第二天就“魂归故里”了。这个道理,刘禅理得跟“明镜”似的,他的手下反而有点“糊涂蛋”。如果,刘禅不采取这种“阿Q”精神来“麻醉”司马昭的话,他又怎么能正常地老死呢?
所以,你说刘禅是“弱智”的话,可能你就“弱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