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用一个团去攻打县城,津城以以下四点来分析:
第一,投入全团攻打县城,但并不是只用于攻打县城。
攻打平安县城,这并不是小事,平时就是拔个据点还需要安排打援呢,更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说明李云龙是比较上道的,没有胡来。
实际上,李使用的兵力上万,县城日军只有几百。
这符合历史现实,因为八路军攻坚能力弱,日本则防御顽强。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极少有出动占领日寇数百人防御现成的战例。
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日军的据点往往只有一个小队二三十人甚至一个班十几个人,我军想吃掉他们也非常困难。
百团大战的经典战斗,也就是著名的东团堡战斗中。
东团堡据点位于涞源城东北40多公里处,是日军供应线上的重要据点,也是其在涞源、宣化公路上封锁晋察冀边区的一大支撑点。据点内筑有上下三层的大碉堡、地堡、围墙、外壕,设有铁丝网、鹿砦,构成坚固的工事。
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士官教导着170余人守备的东团堡村,八路军使用了第3团1个整团的兵力对付。
双方兵力差距至少5倍以上,然而170多日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从22日坚守到25日,整整守了4天之久。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攻打东团堡,我军早就胸有成竹。日军有个朝鲜翻译,是我们的卧底,将所有东团堡的情报都告诉了我们。甚至,他还带着化妆的八路军侦查员摸进过村内核心地区侦查。
而在这个翻译掩护下,我军开始是突袭,一举歼灭日军几十人。
剩余日军措手不及,退入碉堡坚守。
我军却久攻不克,伤亡很大,被迫选择围困。
25日下午,日军参与数十人选择突围,但周边到处都是八路军,突围不能成功。
日军突围失败以后,剩余20多人已经无力防御,最终烧毁粮食,砸毁武器,自焚而死。
这股170人的日军装备并不好,事后仅仅发现4挺机枪,连1门火炮都没有。
我军伤亡数量不明,一说仅仅牺牲的就有200多人。
其实,如果不是伤亡很大,我军也不可能变进攻为围困了。
围困是什么意思?当时日军援军可能随时赶到增援,这个节骨眼还围困什么?
只能说,伤亡很大,攻不动了。
东团堡战斗,是我军在百团大战中非常成功的攻坚战,然而仍然如此艰苦,其他也就可想而知。
实际上,日军防御能力是非常强的。
大家看看太平洋上的日军防御作战,连火力绝对优势的美军都被打的满地找牙,久攻不克。
八路军的火力不如日军,训练也不如敌人,战术素养也是有差距。
比如关家垴战役后,我军高级军官亲自来村子查看日军部署的防御阵地,很是赞叹,命令画图让基层军官学习。
至于火力组织上,日军交叉火网封锁严密,射击精确。
萨沙看过一个事情,是国军的。双方对峙作战,距离只有百米。
国军一个战士腿部中弹,被迫要用木棍作为拐杖才能行走。
在用木棍制作拐杖时,这个战士一时没注意,将木棍伸出了战壕,露出半米。
几秒钟后,一发子弹准确的将木棍打断,由此可见日军射击的精确程度。
对于这样的军队,以劣势武器和不擅长进攻的军队去攻击,想要成功是极为困难的,哪怕你人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