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说明一切!郭嘉可称为三国第一谋士!
先回答问题,郭嘉为何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我的回答是,郭嘉不死,诸葛亮没有出头之日,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
郭嘉有王佐之才,说他是三国第一谋士,也不过分。
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的那些人,许多都心存汉室天下,只有郭嘉是从一开始就准备把曹操往皇帝位置上推的人,因此他也是对曹操最忠心的人。
曹操最喜欢的谋士就是郭嘉,称郭嘉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的这句话应验了,正是郭嘉的一系列列建议,才使得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得以雄霸天下。
郭嘉跟诸葛亮一样,出身平民,但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对于东汉末年动乱的局势有清醒的认识:
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其实这一段描写跟诸葛亮早期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是年少即负奇才,在乱世中喜欢结交英才,不与俗人接触。因此自己的名声只扬名于名士之间。而后期郭嘉投靠曹操就是得力于荀彧的推荐。诸葛亮则是得力于名士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
郭嘉初次出仕就显示出不凡的眼光,他的这种识人水平几乎秒杀袁绍帐下所有谋士:
辟司徒府。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
郭嘉眼光独到,知道袁绍貌似强大,实际上难以成就霸业,因此直接走人,归隐田园。而当年的诸葛亮也是明明就在刘表的州郡之内,但是诸葛亮也没有选择辅佐刘表,而是选择了隐居,以待明主。
郭嘉后来经过荀彧的推荐做了曹操的帐下谋士,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这句话是说诸葛亮的,但是放到郭嘉身上也很恰当。
当时曹操的根据地兖州被吕布所夺,曹操只剩下三县可以据守,曹操打的很辛苦,又没有军粮,所以曹操打算撤退,这时郭嘉力劝曹操坚持下去,以项羽比喻吕布:
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
这是郭嘉为曹操献的第一策,吕布死后,曹操得以保全兖州全境,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郭嘉劝曹操早日除了刘备,曹操没有听从。刘备南下阻击袁术后叛变,曹操悔恨不已。
袁绍南下征讨曹操,曹操征询帐下谋士意见,有多人都分析到袁绍必败,但只有郭嘉分析的最为透彻,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袁绍的优势和劣势,坚定了曹操抗击袁绍的决心。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还很强大。所幸的是袁绍后来病死,于是曹操开始征讨袁绍的三个儿子,征讨多时,效果不大。这时郭嘉献上奇策。郭嘉认为袁绍三个儿子心存芥蒂,如果进攻的紧,则大儿子袁潭和三儿子袁尚会抱成一团,但是如果撤军,他们两个必然因为争夺地盘而互相残杀。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撤军。事情果然如同预料的那样,袁潭和袁尚内讧,袁潭被袁尚击败来投靠曹操。从这一点看,郭嘉对人心的洞察力细思极恐。
后来,袁尚、袁熙(袁潭已死)逃到乌桓,勾结蹋顿单于。曹操想北上征讨乌桓,帐下许多谋士都怕劳师远征,刘表在背后偷袭许昌怎么办?这时郭嘉力排众议,对曹操指出了大局势的方向:
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这段话分析的极其精彩,曹操初得冀州、幽州、并州这些北方地区,大部分的州郡都是主动投降的。因此许多人还念着袁绍家族的旧恩,袁尚、袁熙不死,在乌桓的鼎立相助下很可能要卷土重来,这样曹操新得的北方之地很可能要重启战火(后来并州反叛就是力证),因此要斩草除根。
曹操纳其言,并且依照郭嘉的建议,轻装急进,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乌桓之地,打了蹋顿单于一个措手不及,成功的斩杀蹋顿单于,袁尚、袁熙逃往辽东。
可惜的是郭嘉随军远征,不幸染上重病,死于回军路上。
郭嘉的一生非常璀璨,基本上算无遗策,总是能够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拨云见日,给人醍醐灌顶的建议,因此曹操非常的喜欢他,在曹操心目中,郭嘉算是他帐下的第一谋士。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郭嘉之于曹操,类似于诸葛亮之于刘备,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贡献了自己的智谋。郭嘉辅佐曹操期间,识人、观势都及其精准。郭嘉的出现基本改变了北方战局的形式,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的结果估计就要改写了,因此称郭嘉为三国第一谋士,真的不过分。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