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感是一种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内化成一种教养。是女孩们知世故而不世俗的选择,是永葆初心的纯粹与善良。少女感是一见清新的气场,不腻不弱不被动,有能言善道的逻辑,有主动
我认为少女感就是瘦削、像猫,这是女作家笔下少女形象的标配。特别有少女感。
少女的形象大多数都是这种干瘪瘦削的,仿佛这种女性特征并不明显的形象,带着天然的魅力。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形象,一旦被破坏,总会引起读者的注目?
悲剧往往有种天然的美感。要不把美丽的东西撕碎,哪来的读者贪婪的注目。说白了,我也是这贪婪的读者之一,心里把阿三这个傻姑娘鄙视了一万遍,却还是忍不住对着王安忆细腻的描写感叹。
我尤其喜欢她对阿三外貌的描述,王安忆形容阿三长的是一双猫眼,通常眯缝了细细一条望着人,忽然却睁开了,又大又圆,看上去有一种东方的神秘。
阿三的躯体,柔软无骨,苍白瘦削得像个幽灵,胸部几乎是平坦的,露出搓衣板似的肋骨,臀也是平坦的。
寥寥几笔,就把那个干瘦的少女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少女,一旦爱上了年长的男子,总是习惯让自己显得极度老练,而这老练中又包含着青涩。
于是,战战兢兢的少女总是像一只不安的小麻雀一般,没有一时一刻能够安生。
越来越发现,大多数女作家笔下,少女的形象大多数都是这种干瘪瘦削的,仿佛这种女性特征并不明显的形象,带着天然的魅力。
比如杜拉斯在《情人》中这样描述十五岁半的女主:体型纤弱修长,几乎是瘦弱的胸部平得和小孩的前胸一样,搽着浅红色脂粉,涂着口红。
这样一个戴呢帽的小姑娘,伫立在泥泞的河水的闪光之中,在渡船的甲板上孤零零一个人,臂肘支在船舷上,那顶浅红色的男帽行程这里的全部景色,是这里唯一仅有的色彩。
再比如,弗朗索瓦丝·萨冈在《你好,忧愁》中的描述,少女塞茜尔的父亲说:“亲爱的,你为什么这样干瘦?就像一只野猫。
我真希望有一个满头金发、身体强健,两只眼睛水汪汪的漂亮女儿……”
差不多可以总结出,瘦削、像猫,是女作家笔下少女形象的标配。
前段时间,许鞍华导演,王安忆编剧的电影《第一炉香》公布了选角,女主葛薇龙由新生代金马影后马思纯出演。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出了张迷们的抗议。此前,马思纯已经因为在微博上发表读后感而被张迷们喷过一次,而这一次,大家竟然齐刷刷地将矛头对准了她的身材。
马思纯并非不美丽,她的小鹅蛋脸,俏皮的小嘴唇,还是很有特点的。但她偏偏没有“粉扑子脸”的葛薇龙的那股纤瘦的少女感。为此,张迷们吵着:张爱玲笔下无胖子。
如今又读了王安忆,再联想起以前读过的波伏娃、萨冈、杜拉斯、夏洛蒂·勃朗特……差不多大多数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瘦弱纤细的。
据说,波伏娃和萨冈两个人本人也是瘦到不行。在网上甚至还流传着一篇帖子《为什么波伏娃一生都没发胖?》。可见,女作家们不仅追求人物的纤瘦,对于自己也是狠得要命。
我想,如果我动笔写小说,也一定要把女主角描绘得纤纤瘦瘦。毕竟,在现实中生活不好实现的事情,就在文字世界里成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