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题主根本就没有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历,所以才会“每天给你20块钱”。
你知道吗?你这“每天给你20块钱”,几乎可以让那个年代的绝大部分人兴奋得手舞足蹈,天天幸福得象过
很显然,题主根本就没有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历,所以才会“每天给你20块钱”。
你知道吗?你这“每天给你20块钱”,几乎可以让那个年代的绝大部分人兴奋得手舞足蹈,天天幸福得象过年似的。不要说只是让人天天读书,就是天天工地卖苦力、下田干农活,也大把人愿意。因为,600块钱一个月,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天价月薪了。
本人八十年代中期上大学,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刚入学时,学校发的生活费是每月22元,不算富足,但也算基本够。五年后准备毕业时,学校发的生活费提高到了每月60元,的确感觉生活比甜蜜。寒暑假一张回家的火车票,400公里的路程,贵的12块,最便宜的坐过4块8的。
那时大学毕业都是学校包分配的,不需要自己去找工作。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挑”单位,大多数学生挑单位的标准就是看工资的高低。我记得自己毕业时,收到的第一份接收函是一个国营企业,当时了解到月工资大约只有250元左右,于是果断放弃;后来又陆续又几份接收函,工资有高有低,最后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里,找了个稳定可靠的政府部门安家落户,记得第一个月领到手的工资大约320元。
你想想,那已经是九十年代初期,还是在一线城市,辛苦一个月到手的也仅仅是你“每天20元”的一半而已。如果在八十年代就能拿到你每天给的20块钱,我还去读那大学干什么啊!五年大学下来,我不用花一分钱,反而可以领到3万6千块钱了,怎么说自己在那个年代也可以算是“万元户”了。
你知道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至少在自己周围十里八乡都已经是自带流量的名人了。 弄不好分分钟被请去作报告、谈心得、传授经验,假若都弄好了。说不定一眨眼,你就成了全县、全省甚至全国的劳模了。
最后,再回到你的问题,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那个年代、每天20块钱,那可真不是谁愿不愿意、谁能坚持多久的问题,而是你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钱、出不出得起钱的问题。因为,你那一振臂,一定是一呼百应,一定会追随者众,你得去好好考虑下资金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