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这里仅指帝王谥号),是中华文化圈之内所特有的一种对先代帝王生平事迹功过的评定、概括方式。根据帝王生前行为及功业、品德、才能,由后世嗣君或者臣子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
在唐朝以前,皇帝基本上以谥号相称,如汉武帝,隋文帝,因为那个时候,皇帝的谥号很简短,就一两个字,如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实际上应当称为汉高帝,当然,这些谥号简短的皇帝并不意味着没有庙号。
中国的皇帝都有庙号和谥号,刘邦的庙号应该是太祖,所以全称为“太祖高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汉朝自刘邦之后,因为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在谥号前面要加一个孝字,所以汉武帝刘彻应当称为汉世宗孝武皇帝 。
而自隋朝之后,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的字数变得越来越多,如唐玄宗李隆基,他的谥号就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为字数太多,不易称呼,所以这个时候开始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李隆基就被称呼为“唐玄宗”。
到了明清两朝,皇帝的谥号已经长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字,除了在死后用庙号称呼以外,在这位皇帝活着的时候,则索性用年号称呼,如熟悉的康熙 ,乾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