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很妙,把武松“打虎”也说成“杀虎”,模糊了概念,把武松、李逵置于同等条件下,都是“杀虎”。如此一来,问题就成立了。武松只杀了一只虎,李逵则杀了四只虎,数量多的反倒
这个问题问得很妙,把武松“打虎”也说成“杀虎”,模糊了概念,把武松、李逵置于同等条件下,都是“杀虎”。如此一来,问题就成立了。武松只杀了一只虎,李逵则杀了四只虎,数量多的反倒没有数量少的厉害,为什么?
武松本是“打虎”,李逵才是“杀虎”
杀,有很多种方式,用器械或赤手空拳置虎于死地,都是“杀虎”。《水浒传》中也时常出现“打杀”一词,就是致死人命的意思。野猪林这一节故事中,鲁智深要杀董超薛霸,林冲阻止道:“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这个字原本是可以连起组词,是同义双举的用法。
但是,就武松、李逵“打杀”老虎这件事而言,“打”与“杀”就有程度上的区别了。武松是“打虎”,李逵却是“杀虎”。
施耐庵写得非常清楚,景阳冈上,武松遭遇白额吊睛猛虎,先是用哨棒打,然后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凭借天下第一的拳脚和天生神力,将老虎活活打死。李逵则是先用腰刀杀了两只虎崽子和虎妈,然后挥朴刀杀了虎爸。手持器械杀虎,赤手空拳打虎,武松“杀虎”的难度要大得多。
李逵杀死的老虎,有两只小大虫,尚未学成捕食拿人本领,面对黑旋风的屠刀,几乎没有反抗能力。李逵杀幼不算本事,这两只虎不能拿来说事,与武松比数量。另两只大虎也死在了李逵的腰刀和朴刀之下,几乎没费什么事。
泼皮牛二欺负杨志单身一人,动手要抢夺宝刀,杨志对着街上的人喊道“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牛二则扬言:“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这里的“打杀”用法又不一样,“打”是过程或者动作,“杀”则是“打”的结果,打的结果就是把人打死了。
正因为如此,施耐庵才把武松、李逵杀虎写得很分明,武松可谓“打杀”,用拳脚把老虎杀死。李逵则只是“杀”,动刀就是“杀”,直接将老虎杀掉。如此,李逵当然没有武松厉害了。
这样回答,应当讲清楚了题主模糊的“杀虎”概念,算是本回答的“破题”吧。
景阳冈猛虎比沂岭四虎厉害
就打虎这件事,武松与李逵谁更厉害,首先得看打死的对象谁更厉害。从施耐庵的描述看,景阳冈的猛虎比沂岭的老虎要厉害得多。
“景阳冈武松打虎”这回书中写道,那只猛虎有一个名头,叫做吊睛白额猛虎。这样的老虎大致形象是,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眼睛上翘,模样就非常凶猛,更令人害怕。在《水浒传》中,景阳冈的白额吊睛虎只出现过这一次,“楔子”中讲到的吓唬洪太尉的那只虎,是一只白额锦毛虎,样子虽然也很威猛,但因为少了一对“吊睛”,就不如景阳冈的老虎吓人了。
景阳冈的猛虎血债累累,阳谷县告示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一只伤人性命的大虫。据“三碗不过冈”的店家说,这只老虎已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如此凶残,足见景阳冈之虎的威猛。沂岭老虎是否有如此“战绩”,施耐庵并没有交代,大致是没有的。假如沂岭老虎也像景阳冈老虎那样经常害人性命,附近州县早就象阳谷县那样张贴告示了。
李逵所杀之虎是一家,施耐庵并没有说这是几只怎样的虎,大概既不是白额锦毛虎,更不是白额吊睛虎。沂岭的老虎大概就是很普遍或者很普通的老虎而已,至于山东境内在宋代时有无老虎,不在本回答讨论之列。反正,沂岭的老虎不如景阳冈老虎厉害。何况,李逵所杀之虎,有两只没有多大威力的小虎,还有一只是母大虫。数量固然比武松打杀的多得多,但质量还是不够分量。这好比上阵打仗时杀死对方一员大将,与杀死两个偏将和他们的孩子一样,是不能相比的。
景阳冈的老虎不仅属于货真价实的猛虎而外,还是一只“武功高强”的厉害角色。施耐庵说,那只大虫有三招拿人的本事:一扑,一掀,一剪。大虫在拿武松时,完美的展示了它的“武功”实力,换做别人,一招就被干掉了。
沂岭的老虎大约也有这样的功夫,但与景阳冈的猛虎比,“武功”就弱爆了。书中写道:“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这只大虫“学艺”不精,第一招就不如白额吊睛虎,自己往刀口上送死。
施耐庵这样写,不但讲清楚了沂岭之虎不如景阳冈之虎,还降低了李逵杀虎的难度,自然是不能与武松打虎相提并论了。
武松打虎惊险激烈,李逵杀虎相对简单
这事要赖施耐庵,把两场人虎大战区别对待,武松打虎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头至尾写得非常详细,而且惊险刺激。李逵沂岭杀四虎则相对简单得多,故事精彩程度远远比不上景阳冈武松打虎。
先简要讲讲李逵杀虎的过程。
话说黑旋风见老娘被老虎吃掉,顺着血迹找到了老虎窝,先挥刀杀死了张牙舞爪、装腔作势的两只小大虫。然后,一刀捅进了母大虫的粪门,将它杀死。这三只虎都是在老虎洞里被李逵杀掉的,老虎基本上施展不出拿人的招数,便被李逵用刀戳死或者捅死。假若母大虫先与李逵过几招再“阵亡”,坚持到虎爸赶到,李逵就很危险了。
公虎则是死在了李逵的朴刀下,上文已经讲到,这只大虫武艺不精,自己扑在了李逵立起来的刀头上,等于搏命式自杀。
从李逵杀死两只大老虎的过程看,比武松杀虎要简单容易得多。假如李逵赤手空拳的对付四只老虎,在打杀两只小虎后,母大虫便不那么好对付了。三拳两脚打不死,公大虫赶到助战,李逵还能活命吗?所以,三下五除二,李逵在施耐庵笔下就只能“杀”虎了。
武松打虎的过程太长,不再细说,列位看官对此情节已非常熟悉。此处只说两个细节,来对比两个杀虎故事。
武二爷起初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老虎,喝了十五碗“透瓶香”便上了冈子。虽然看到了阳谷县的榜文,但依然不太相信自己的运气差,一定就遇到了老虎。在不愿服软和侥幸心理下,麻着头皮往景阳冈上闯。没想到,走到景阳冈却醉倒了。
武松打虎并无十足的心理准备,是被迫与老虎较量的。这样写,显得很可信,谁又敢单身一人找老虎打架呢?武松也不敢,但他不愿意店家取笑自己,折了英雄之气才斗胆上山的。
李逵则是有意要去找老虎报仇的,在非常愤怒的心理状态下,早就做好了杀虎的准备。当然,李铁牛的事迹也很能让读者接受,只是一个是打有准备之仗,一个则是被迫与老虎较量,武松打虎之前的铺垫被施耐庵渲染得异常精彩,非常的吸引人。
打死老虎后,故事还远未结束。武松想把老虎拖下冈子去,却哪里拖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这是很真实的描写,武松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完全释放了能量。等把老虎打死了,顿时松懈下来,浑身疲乏。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现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文本读来,从武松打虎真实可信,而且过程惊险刺激,打虎难度比李逵要高出数倍。因而,武松打虎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而李逵杀虎虽然也非常高的知晓度,但与武松打虎故事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施耐庵之所以要把武松打虎写得如此出神入化,把李逵杀虎写得相对简要,也是认为武松打虎要比李逵杀虎厉害。否则,就不会花精力塑造这样一个打虎英雄的形象了。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的背景和寓意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其中也隐含了两次杀虎事件到底谁更厉害的意思。施耐庵很含蓄的告诉读者,武松打虎就是比李逵杀虎厉害,更具正义感和正能量。至于《水浒传》中打虎与杀虎到底有何背景、寓意,绿野老道在武松、李逵的相关问答和图文中有专门解读,在此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