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是一本怎样的书?

《深度工作》:一本教你如何实现高价值奋斗的书
《深度工作》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著作的,讲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工作才能获得更高效的产出。
如今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20:28:43

《深度工作》:一本教你如何实现高价值奋斗的书

《深度工作》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著作的,讲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工作才能获得更高效的产出。

如今的时代已经和过去不同了。在过去,手艺可以传承好几代人,一份都做可以一直做到退休。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得太快了,尤其是AI的兴起,大多数职业可能在十年之内就彻底消失。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认为,在很快到来的信息技术更为迅猛发达的时代里,有三种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好的人、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人和拥有资本的人。

如果你已经是第三种人了,那恭喜你,你大概会在这个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世界中活得更好。

但有钱人到底还是少数,剩下的人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要努力成为前面两种人,即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很好的人和行业内最优秀的人。

这两种人分别代表着超强的学习实践能力和超过行业内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效率。而这两种素质,需要大量的专注力,也就是 “深度工作”的能力。

你的工作状态属于深度工作还是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它的反义词是“浮浅工作”。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根据这两个定义,你会把自己的工作归于哪一类呢?

如果你整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回复邮件、参加会议、做表格和PPT,甚至接触很多的人,那你真的应该考虑换一个工作或者职业了。这些都是让人精疲力竭但却没什么长远价值的浮浅工作。

还有一些浮浅工作很有迷惑性。他们可能比上述的那些工作难度要大很多,往往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得心应手。有一些甚至于高新科技相关,做起来让人很有“走在时代前沿的感觉”。但是,这些也都是浮浅工作。因为大多数人付出两三年的努力就都能做到这个程度,一旦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掌握了这个技能,他很快就会把你取代掉。

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深度工作,为了更长远的将来。

我们应该在不断地尝试中打磨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不断地保持专注,提高效率。有几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可以考虑效仿——

01.禁欲哲学

自由职业者最适合的是禁欲哲学,几乎是一种完全自律的生活,基本上最大限度地摒弃了浮浅工作。比如离群索居的作家,他的工作重心就是写书,这样可以避免所有同事之间没有营养的social,收发各种邮件,进行各种工作汇报。他可以一直写书。

02. 双峰哲学

双峰哲学似乎听起来能更“人性”一些,它的运作模式就像学校里的老师一样,教学学期的时候就认真做所有的教职工作,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履行所有的社会义务,旅旅行啊,和朋友吃吃饭什么的。但学期过去了,学生们放假了,教师也会得到几个月的时间可以离开本职工作。

现在很多作家会在写某本书的时候宣布“闭关”,不接触网络消息,这也属于双峰哲学。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郊区建了一座石头房子,称作“塔楼”。塔楼里任何现代的东西都没有,饮水需要去河边挑。荣格几乎所有的著作都是在这座塔楼中“隐居”完成的。但是同时,在不写作的时候,他会在市中心接待病人(还赚了很多钱),而且他还经常和朋友们厮混,一直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听起来这简直是最理想的生活了。

04. 节奏哲学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大概节奏哲学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因为这种深度工作的方式最贴近职场人士,我们都需要维持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鉴于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就需要定时定量的深度工作,建立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利用好一早一晚的时间。

有很多人会保持早起的习惯,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利用没人打扰的黄金时间进行深度工作。等到去上班开始着手各种事务的时候,当天的深度工作已经完成。如果你的高效时间是晚上,那就把这个时间改成晚上。

05. 记者哲学

最高端的模式是记者哲学模式。记者哲学要求使用者随时都能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有十分钟就做十分钟,有半个小时就做半个小时。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常年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记者,以及非常繁忙的商务人士。

但显然,它并不适合大多数人。深度工作其实是非常耗费脑力的,这样不断地转换会给大脑造成更大的负担,因为我们的身心都要随时调动所有的身体能量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一般人还是不要轻易尝试,不断地注意力切换,其实很容易受伤。

我们选择一种适合我们的方式就好。

高效工作的原则

选定一种基本的深度工作哲学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深度工作了。作者推荐了一些工作原则,和时间管理的很多原则很相近。

第一, 确认目标。一定要格外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什么。要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目标上,要时刻记得“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 目标要可达成可量化。就是说时刻都能跟进工作进度,调整工作状态。举个例子,某个工作五年内最终目标是拿某奖。拿某奖可以当做一个目标工作结果,却不能直接拿出来当工作目标,因为它没有任何实际的指导意义。应该这样去分析目标:拿某奖至少要在某杂志上发表二十篇五万字的高质量稿子,写一篇这样的稿子从素材收集到完稿大概要一百小时,那也就是说,我需要深度工作两万个小时。这“五年两万小时二十篇稿子”才是工作目标。

第三, 计分板。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随时可见,这样可以激励自己的深度工作。到某个时间如果还没完成应该完成的份额,那就需要额外腾出时间来加油工作了。

第四, 定期问责。每周回顾当周的工作成绩,惩恶扬善。其实是PDCA的工作循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计划管理。

第五,制定完工节点。深度工作是我们最推崇的工作状态,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不是机器,不能从早到晚地一直工作。高强度的冲刺,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收益,但人不可能一直保持冲刺的状态。劳逸结合才是长久之道。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完工节点,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工作节奏。

达尔文每天完成固定限额的工作之后都会对自己说:“我已经完整了一整天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习惯。就是要让身心都知道:我今天很棒,我可以去做别的了。

不过并不是说节点过后就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不能干了,因为人脑的关系,我们和白天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白天你是做会计的,晚上你可以拿来写小说,或者上音乐课。只要和白天的工作不重叠,大脑就完成可以hold得住。

不过,当然,这都是在体力跟得上的情况下。如果体力跟不上,还是要把提升体力提上日程,先养好自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