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设6大爵位,为何“超一品”可以穿龙袍?权力究竟有多大?

首先,清朝超一品的爵位有很多。
宗室爵位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三级,都是超一品。(功臣爵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5 17:46:05

从来只听说过最大的官是正一品,哪来的超一品呢?其实还真的有,也算是清朝的一个创举,不过要想得到这个地位可就太难了。

清朝的爵位系统很复杂,如果笼统的说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所以这里我就分开详细给大家说一说。

其实很多人都会混淆一个概念,那就是职务和品级。很多人以为这是连在一起的,其实不然,职务代表着你从事的工作,比如你是刑部尚书,那就管国家司法工作,你是吏部尚书,那就管官员升迁。而品级,则是代表了你所能享受的待遇,比如俸禄是多少银子、出门可以乘坐什么样的轿子、可以穿什么样的服装等等。

通常来说,朝廷会将每个职务定一个品级,你担任什么职务就享受什么品级的待遇,比如在清朝你是内阁大学士,那肯定是正一品,如果是六部尚书,那就是从一品,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知县,那就只有正七品了。如果你升官了,那么品级也会跟着长上去。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特殊情况下也有某些职务因为位置重要,皇帝特意提高其品级的,比如清朝的总督本是正二品,但管辖一省所有的大小事务,为一方封疆大吏,权力很大,所以皇帝就会给加一个兵部尚书或者太子少保衔,这样总督的就能享受从一品的待遇了,相当于提升了半级,但实际上总督并没有权力插手兵部的工作。同样的道理,清朝原本是从二品的巡抚也往往加兵部侍郎衔,这样就提到了正二品的地位。

还有高品级官员,虽然职务被免掉了,但其享受的待遇并没有变,比如因为年龄太大被朝廷恩准致仕的大臣,虽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但朝廷往往还会授予一个虚衔,与其致仕前的职务品级相当,这样这名官员仍旧可以享受原来的待遇。比如你是兵部尚书,今年七十多了,朝廷恩准你致仕,那么你就算回到老家养老,也依然可以享受从一品的待遇,包括俸禄。

明白了这个概念,我们再来说一下超品。从古到今,所有的职务最高都是正一品,无论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还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还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往下数可能有很多等级,但往上数最高的永远是正一品,当年李渊为了奖励李世民硬生生造了个天策上将的职位出来,位在百官之上,但品级也不过是正一品。杨坚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给自己造了个官职叫大丞相,宇文护以皇叔的身份掌握实权,给自己造了个官职叫大冢宰,也都没超过正一品这个天花板。

但是,到了清朝就变了,乾隆皇帝把一部分人定为“超品”,顾名思义就是“超过正一品”的意思。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官员为朝廷效力,不过这个官员的职务没有关系,而是和爵位挂钩。换句话说,就算你在朝中是百官之首,但爵位级别不够,依然到不了超品。

很多人不知道,以为爵位只分等级,其实也分品级,有一品的爵位,也有四品的爵位,当然也有超品的爵位。

清朝的爵位系统很复杂,如果照本宣科的写出来,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所以我这里就尽量说得通俗一点。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一个是专门用来封皇亲宗室的,一个是专门用来封功臣的,一个是专门用来封蒙古贵族的。

先说封皇亲宗室的,这个系统中最高的就是亲王,清朝称为和硕亲王,“和硕”就是一方的意思,通常只有皇帝的兄弟或儿子才有资格获得,而且还要立下很大的功劳,比如大家熟悉的多尔衮就是睿亲王,雍正朝时的十三弟胤祥就是怡亲王。极特殊情况下会授予外人,比如放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就被封为平西王,也是亲王。

亲王之下,就是郡王,清朝称为多罗郡王,“多罗”的意思是表示称赞。一般来说也是只有皇帝的儿子、兄弟可以获得,另外表现突出的侄子也有机会。

再往下,第三等就是多罗贝勒,第四等就是固山贝子,这两种爵位同样是专门用来封皇室宗亲的,且只有皇帝近支才能获得。不过到了这一级别,大部分的贝勒、贝子都是继承祖辈爵位得来的,因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实行继承爵位要降一级,老子是亲王,儿子就只能是郡王,孙子只能是贝勒了。而且,清朝还规定,一个爵位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想要获得爵位只能参加“考试”。

这一点和明朝大不相同,明朝也是一个儿子继承爵位,但是不降级,其他儿子降级继承爵位,也就是说明朝一个亲王死后,会有一个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他所有的儿子都会获得郡王爵位,结果几百年下来,朱元璋的子孙达到了几百万人之多,其中大多都有爵位,朝廷要出钱养活他们,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清朝的做法好一点,通过考试筛选掉了大部分人,而通过考试的人,再根据他老子的爵位和考试成绩进行“考封”,所以授予的爵位也不会太高,再传一代基本就烟消云散了。

贝子之下,还有入八分奉恩镇国公、入八分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奉恩辅国公四等,分列五到八等爵位。所谓“八分”,来历是这样的。努尔哈赤时代,立了八个人一起共事议政,所以打仗得来的战利品就分为八份,由这八个人分。后来,逐渐演变为八种显示荣耀的待遇,称之为“八分”。享受这些待遇的,称为“入八分公”,不能享受这些待遇的就是“不入八分公”。清朝中后期,入八分公可以参议朝政,不入八分公基本就变成摆设了。

以上这八等爵都是“超品”。再往下的镇国将军是一品,辅国将军是二品,奉国将军是三品,奉恩将军是四品,每等爵位又分一、二、三等级,俸禄上有所差别。

其次说说专门用来封功臣的爵位。这个系统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公、侯、伯、子、男,后面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这系统的上限和下限差距很大,最低的恩骑尉一年只能领俸禄45两银子,估计是不够吃饭的。

当然,要想获得爵位也不容易,必须要有军功,大家熟悉的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因功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而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虽然也是内阁大学士,但因为没有军功到死也没捞到个爵位。李鸿章在朝廷中的地位远高于左宗棠,但左宗棠收复新疆军功高,所以爵位反而要高于李鸿章。

这个系统中,公、侯、伯这三等爵位为“超品”,其他的从正一品到正七品不等。

最后说说专门用来封蒙古贵族的。这个系统和用来封皇亲宗室的系统差不多,只不过在亲王之上还有一个“汗王”,往下依次是亲王 、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然后是各种台吉、额驸,共有17等,其中辅国公往上的也是“超品”。

爵位与品级的关系,和职务与品级的关系不同,只要有了这个爵位,那就一定有相应的品级,因为爵位本身就是一个荣誉系统,标志着可以享受的待遇,而品级同样是待遇的标志,两者殊途同归。如果某人的爵位被削掉,那么他所享受的待遇也就没有了,比如某些家族传承几代之后,没有杰出的人才,经过不断的降封,最后就真的变成普通老百姓了。

获得超品爵位的人,可以享受很多特殊的待遇,但并不包括穿“龙袍”。

清朝的官员穿衣服是很讲究的,里面先穿一件内衣,外面再套一件褂子,里面的这层叫做“衮服”,各有不同;外面的褂子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上面的补丁图案不同,称为“补服”。

先说里面的“衮服”。在中国传说中,龙是有五个脚趾的,称为五爪金龙,如果是四个脚趾头的话,就只能叫做蟒了。“衮服”如果绣的是龙,那就叫龙袍,如果绣的是蟒,那就叫蟒袍。明朝时蟒袍是特意赏赐给立有大功的功臣的,所以如果某官员被赐予蟒袍,那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到了清朝,逐渐放宽了限制,所有官员都可以穿了,但朝廷也做了具体要求。

明朝皇帝穿的龙袍上绣有十二条龙,到了清朝就改成九条了,除此之外,龙袍还有一些特点,比如它的颜色一定是明黄色的,上面有十二章纹,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任何人严禁使用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

皇子的“衮服”上绣着九条龙,也是五爪,但颜色只能是金黄色,亲王、郡王也是九条龙,但颜色只能再降一点,用土黄或者暗黄色。尽管他们“衮服”的龙和龙袍上的龙没有太大区别,但龙是皇帝专用的,所以他们的“衮服”绣的只能叫“五爪蟒”,所以还是只能叫做蟒袍。

贝勒、贝子以及再往下,以及文武一、二、三品官的“衮服”上,就只能绣四个脚趾头的“蟒”了,但数量仍是九条。依次下去,文武四、五、六品官员、二等侍卫以下,就减为八条,文武七、八、九品官员以及未入流官,再减为五条。但是他们的“衮服”颜色就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和黄色就不沾边了。

所以,除了皇帝之外,清朝官员穿在里面的“衮服”上不管绣的是什么,都不能叫做龙袍,而只能称为蟒袍。而蟒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穿的,只不过蟒的样子、数量不同而已。蟒袍通常是穿在里面的,外面还要套个褂子,只有宫里的太监才会把蟒袍穿在外面,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宫里太监穿着像龙袍一样的衣服,其实是蟒袍。

再说说穿在外面的“补服”。补服就是清朝的官服,所有人的样式都差不多,颜色为蓝色或者石青色,但如果是文官,补子上就会绣有飞禽,如果是武官,补子上就会绣有走兽,补子一般为方形,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是如此。皇帝就不一样了,他的补服上有五个圆形的补子,上面绣的是五爪金龙,其实这才是大家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龙袍”。

由于补服显示的是一名官员的品级,不同爵位的补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皇帝和百官之间,就有一些夹在两者之间的补服,你可以称它为“龙补服”。

皇子的补服上有四个圆形的补子,上面绣的也是五爪金龙,且四团龙都为正龙,即龙头朝向正面。亲王的补服和皇子差不多,只是四团龙中只有两团正龙,另外两团为行龙,显得地位略低一点。郡王就更低一点,变为四团都是行龙了。以上这三种补服,都称为“四团龙补服”。

再往下,贝勒的补服上就只有个圆形补子了,上面也不能绣五爪金龙了,而是四爪的蟒。再低一级的贝子,和贝勒差不多,只是由正蟒变成了行蟒。

镇国公、辅国公及公、候、伯、子、男爵等,虽然补服上绣的是四爪正蟒,但两团补子却变成了方形,意味着地位更低了。

所以,如果非要说和龙袍接近的衣服,那就只有“四团龙补服”了,按照规定,必须是皇子,或者亲王和郡王才有资格穿,其他如贝勒、贝子虽然也是超品,但补子上绣的已经是四爪的蟒了,至于国公、公、侯等爵位,就更和“龙补服”不沾边了。

综上,超品爵位虽然意味着很高的地位,但在能不能穿“龙袍”这个问题上,其实没多大关系,关键还是在身份,比如康熙晚年时,很多皇子别说亲王、郡王了,就连贝勒、贝子有的都没混上,但他们因为皇子的身份,不仅可以穿龙补服,而且规格还比亲王们高,所以如果不是皇帝的直系血亲,在清朝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的。

不过,清朝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年羹尧在雍正继位时出了大力,后来平定西北叛乱又立下大功,因此雍正就特赐他可以穿“四团龙补服”,和亲王一个待遇。再比如,乾隆朝的傅恒,在征剿大金川时立下大功被授予一等公爵位,按规定只能穿两团正蟒方补服,但乾隆特赐四团龙补服。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晚清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手握重权,立下不世之功,但最后也没得到赐穿四团龙补服的荣耀。

综上所述,超一品只是代表了一个很高的爵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穿“龙补服”了,只有立下很大的功劳且又讨皇帝的欢心,才有可能被赐穿“四团龙补服”,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荣耀。而且,无论是爵位还是荣耀,无论是不是能穿“龙补服”,都和权力没有关系,因为权力来自于行政官职,只有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这些实职才有权力大小的区别,否则你就算是亲王、皇子,都没有多大的权力。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