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作为一种30年代定型的快速坦克,在当时技术是很先进的。这种高速轻甲求生存的思路也不能说就是错误,英国二战期间的多种巡洋坦克也是走的这条路。实际上远东的BT一直到45年八
BT系列坦克怎么是把坦克带歪了?其实,T34就是BT系列坦克的延续。
在坦克问世以后,如何使用坦克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当时的坦克由于还没有成熟,各种各样的坦克都有,像什么多炮塔坦克,超轻型坦克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而且各种想法也是层出不穷,传统的做法认为坦克就是要支持步兵突破敌方的堑壕体系,相对激进的就是单纯坦克,比如富勒其实就是这种想法。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老大英国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把坦克分为两类,一种是步兵坦克,专门用来协同步兵,速度慢,炮用榴弹炮,还有一种就是巡洋坦克,速度快,类似于过去的骑兵。
应该说,这样的分类,有点像给某种工作定制专用工具,步兵坦克就是专门用来支援步兵的专用工具,巡洋坦克就是专门用在执行纵深任务的专用工具。这样的分类有一定的道理,当时坦克的各种技术还很不成熟,坦克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武器,没事就会出点毛病,经常趴窝什么的,想要坦克又能快速包抄敌后,又能扛揍支援步兵什么,当时的技术水平真的是办不到,当时世界各国都是按照这种思路,把坦克分为支援步兵和执行纵深任务的坦克,当然也不是照搬英国的,德国人的4号坦克是作为支援坦克使用,但是对于机动力的要求并不低。
在苏联经过2个五年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以后,重整军备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当时苏联在研究坦克如何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创见的,这就是著名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坦克应该是包括远战坦克和近战坦克,远战坦克就有点像巡洋坦克,要求速度快,而近战坦克就类似于步兵坦克,用来支援步兵突破敌方的战线,保障纵深集群通过纯突破口进入对方纵深,当然当时大纵深战役还只是一个想法,不过在图哈切夫斯基等苏军将领的推动下,这个理论正在走向成熟,而且这种战役法已经影响到整个红军的建设中,这一点十分重要,在图哈切夫斯基等将领在大清洗中遇难以后,虽然名义上不再提大纵深战役,但是后来实际上苏军整体的设计还是按照大纵深战役理论进行的。上边是BT-2,下边的是BT-7,炮塔上边的铁架子是坦克的无线电天线。苏联的T-26,这种坦克是苏联人用来支援步兵的,后来曾经援助给中国,国军的200师使用的坦克就是T-26。T-34的样车,代号是A32。
苏联的坦克通过两次基辅大演习和西班牙内战也是找到了一些坦克性能上的问题,一个是装甲太薄,而B2柴油机的的出现解决了一个动力的问题,通过使用倾斜装甲又解决装甲和重量之间的问题,这样T34的出现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在苏联天才的设计师科什金的主持下,在BT-7M基础上首先研制出A-32样车,这就是T-34最早的原型车,并且通过苏芬战争的检验,证明了样车的出色性能,虽然科什金由于肺炎英年早逝,但是T-34的总体结构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剩下的就是修改一些小毛病了。著名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有了这种出色的悬挂系统,T34拥有非常出色的越野机动性。T34的内部结构。
T-34实际上大量继承了BT坦克的结构,特别是著名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只不过T-34去掉了克里斯蒂系统中可以使用负重轮的功能,变成了纯粹的履带行驶,把节约下来的重量用来加强装甲和火炮。被芬兰人缴获并使用的KV1坦克。科京喜欢搞重型坦克,斯大林3,虽说没有参战,但是把西方国家吓得不轻。
除了T-34,苏联人还研制了很出色的KV-1坦克,这是苏联设计师科京的杰作,由于科京是伏罗希洛夫的女婿,所以科京总是给人是走裙带路线的印象,其实科京的才华的确不如科什金,但同样也是一名有能力的设计师,别的不说,他设计的KV1一辆坦克堵住德军一个师两天的战绩就够说明一切的了,而且这个战例并不是杜撰出来的神话,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对照苏德双方的资料都是可以证明这件事情的存在,这说明KV-1的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且科京的黄马褂还起到了对于手下技术人员的保护作用,科京设计局里边的气氛十分宽松,对于实验失败的容忍度要好的多,科京这边实验了大量的新技术,可以说是为后来的苏联坦克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T-34确定了现代坦克的标准,就是火力速度防护三者均衡,并且要有升级的余地。T-34是苏联二战胜利的标志。
有了出色的设计师并且通过苏芬战争验证了自己新式坦克的优异性能,苏联人开始规模宏大的扩军备战,但是在完成扩军备战以前,德国人抢先动手,把苏联几乎打倒在地,但是凭借着巨大的国土面积,和战前积攒下来的家底,而且凭借着T34出色的原始设计,苏联人还是生产了海量的坦克,并且使用T-34的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最终淹没了德国的装甲部队,并且使钢铁洪流成为了西方国家的噩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