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山东滕州,依据《史记》、《国语》等史料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滕”字始见于此。滕地东毗邻黄海,北依泰山,西为北方第一大淡水湖
我的故乡在山东滕州,依据《史记》、《国语》等史料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滕”字始见于此。滕地东毗邻黄海,北依泰山,西为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南四湖湖区,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南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当地气候温湿多雨,泉流腾涌,其中尤以荆泉为最,故以“滕”为名。
滕州八景之——墨子故里
春秋战国时期,建有滕国,为鲁国的附属之地。其中最知名的国君为滕文公,滕文公勤勉治国,爱民如子。彼时滕国方圆不过百十里地,却因为实施仁政而弘扬于世,被世人誉为——上善之国,后简称善国。后世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境内建有善国路,善国大桥等各式建筑。
滕州八景之——薛国故城
先秦时期,在如今的滕州市境内建有滕县和薛县两地。自此,滕地立为县,期间各朝各代地域方圆略有变动,但依旧以滕地为根基,如此延续数千年。
滕州八景之——王家祠堂
西汉初年,汉高祖析小邾置蕃县。隶属豫州刺史部鲁国。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滕县“改公邱,封鲁共王子夷侯刘顺于此。自此,滕县易名为公邱县。东汉年间,延续西汉旧制,属地略有变化。进入三国时,滕地属地内各县属曹魏,魏则沿袭秦制。 到了西晋时,则沿袭汉制。蕃县、薛县、公邱县都属豫州部鲁郡。元康年间,将蕃县、薛县改属徐州部彭城国。 东晋,晋安帝义煕五年(409年),晋克复青、徐,撤销薛县、戚县,将其地划入蕃县,属兖州部。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撤公邱县,置阳平县属兖州部鲁郡。孝昌二年(526年),于徐州部始置蕃郡,领蕃城(即蕃县)、永兴(今薛城区临城镇)、永福(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崮岘)3县,郡治蕃城。东魏元象二年(539年)撤销蕃郡,并入彭城郡。武定五年(547年)又置蕃郡。复置薛县。 隋初,开皇六年(586年),改蕃县为滕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升滕县为滕郡,郡治滕县;不久又将滕郡改为滕县,县治在蕃县故城,属徐州部彭城郡。 唐代滕县属河南道徐州。元和年间,县城东移二里筑新城(今滕州城的旧城区)。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金置滕阳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滕州,辖滕、沛、邹县和陶阳镇,属山东西路。元因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除滕州,滕县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滕县改属兖州府。
滕州八景之——科圣学宫
清朝和民国时期,滕县变动不大,建国后,滕县则多次改变属地范围,变动较大。1960年,以原滕县为基,建成枣庄市。期间滕县原下属的店子、桑村等地划归为山亭区。滕县也随之易名为滕州市,成为县级市。
滕州八景之——夜泊艺苑
滕县,现为滕州,自古便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辖区范围内,拥有大量古墓遗址。考古发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同时,齐鲁大地的孔孟二圣闻名世界,但还有一人即科圣——墨子,便为滕地之人。此外还有“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成语毛遂自荐中的毛遂的故里。
滕州八景之——水上善园
此外,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