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制化,怎样理解《肖申克的救赎》?

也就是人的思想改革和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在整个人类中是不可能达到“救赎”二字的,更不要说,肖申克的救赎,这是痴人异梦根本都不现实,世界上多少著名科学家都无法解答人生奥秘和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2 00:06:28

认真学习了大家的回答,随后查找了相关资料,再结合影片,

个人认为: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中:

“体制内”≈“舒适区”;

“被体制化”则意味着“迷失于舒适区”内,逐渐的,“粘性”、“依赖性”大于前进的动力,人们从此碌碌无为,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直至生命的终点。

下面,乐哥借鉴神话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著作,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坎贝尔在《千面英雄》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得某种形式的领悟;考验:陷入困境,与命运搏斗;归来:回归正常生活。

蒙冤入狱,是安迪“英雄之旅”的启程阶段。“屋顶喝啤酒”、“播放歌剧”等剧情,其实就是他“启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安迪获得了对于“希望”、“自由”、“救赎”等影片主题的领悟……

从《西游记》到《荷马史诗》,从《战狼》到《肖申克的救赎》,

古今中外,上文引用的“英雄旅程”,似乎成为了各类(神话、影视剧)英雄成长和建功立业的必经之路!

以此类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和瑞德,也不例外!

我们来分析一下,导演是如何“安排”安迪和瑞德的。(为了契合问题,主要分析“启程”这一阶段)

接触过安迪的囚徒很多,但是只有瑞德愿意和安迪踏入“成为英雄”的未知境遇。当然,获得最终救赎的,也只有瑞德一人!启程——离开“舒适区”。

成为英雄的第一步,就是主动或者被动的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安迪在入狱前是一位格调高雅、家境优渥的银行家。

如果不是因为“杀妻”冤案,他根本不会和肖申克监狱发生任何交集,后面的剧情自然也不可能发生。

所以说,安迪是意外的、被动的踏上了“救赎”自己以及瑞德等人的旅程。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海报。

再来看看瑞德。

在肖申克监狱中,瑞德可以搞到其他人搞不到的东西,只要你出得起价钱。

这样一位“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毫无疑问,肖申克监狱的大环境,就是他的“舒适区”。

但是,自从安迪进入肖申克的第一天起,瑞德的“启程”和“启蒙”之旅同时开启。

如果不是和安迪一起踏上“旅程”,最后被强行“驱离”(假释委员会)出“舒适区(肖申克监狱)”的瑞德,难免步入老布的后尘。

从这点来说,瑞德救赎了自己。

其实,瑞德才是整部影片的主角。因为,他是故事的讲述者(旁白);他的名字,是英文Redemption(救赎)的前三个字母。可以片面的理解为——讲故事的人和真正被救赎的人,都是瑞德!

综上,不难看出:

安迪和瑞德,阴差阳错,被动的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体制内),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相比之下,瑞德所说的“体制化”,指的是肖申克监狱中,那些已经被惰化、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希望、浑浑噩噩、混吃等死、习惯了被圈养于高墙(舒适区)之内、对未知充满了恐惧的囚徒们(人们)。

结合实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

扪心自问,我们有勇气离开“体制内”吗?

不习惯——习惯——依赖——不愿离开——被体制化……

小结:

“不要被体制化”、“不要迷失于舒适区之内”;“要勇于打破自身的局限性”、“更要勇于踏上未知的旅程”,最后去发现(或创造)那无限的可能!

这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启蒙、考验、归来……

在踏上了新的旅程之后,典狱长山姆和好友瑞德,为安迪送来了最重要的“装备”——《圣经》和矿锤;

《圣经》和矿锤,就是安迪在影片中的最终“装备”!

狱警和狱友们偶尔也会组队带他刷刷“副本”、提升一下等级——“屋顶喝啤酒”、“帮狱警报税”、“播放歌剧”……

装备和等级提升得差不多之后,安迪挑战了守关BOSS山姆,并成功逃出了肖申克。

汤米之死,是安迪与山姆矛盾爆发的节点。

做完这一切,安迪又回归到了平静祥和的正常生活之中……

至此,整个“英雄之旅”,顺利完成!

影片结尾,安迪和瑞德,完成了“英雄之旅”,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结语

每部影片,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明确的主题。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主要意图。

因为,想要表达什么,是导演的事;

至于说怎么理解,那是每一位观众的事!

这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