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幕永恒的历史背影。自刎于乌江亭的项羽,与西施泛舟的范蠡(虽然,这大概率是一个童话),遭受3357刀含冤而死的袁崇焕,还有,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那个在煤山歪脖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5 03:22:25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幕永恒的历史背影。自刎于乌江亭的项羽,与西施泛舟的范蠡(虽然,这大概率是一个童话),遭受3357刀含冤而死的袁崇焕,还有,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那个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我了结的男人。

崇祯的一生,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年轻君王,起早贪黑含辛茹苦,走上了国破家亡不归路的一生。

崇祯为什么不跑,这大概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一种遗憾。金庸怀揣着这种遗憾,在《鹿鼎记》里,塑造了灭绝师太,那个崇祯没砍死,失去了一条手臂的公主。

人在害怕时,手的温度会骤降,血液会流向腿部——逃跑,是一种生物本能。崇祯,你倒是跑啊!

皇帝逃跑,很新鲜吗?

堂堂天子,一遇到事儿脚底抹油,虽然不那么光彩,可是,这一点儿也不新鲜。

历代王朝,宋朝皇帝,跑得最有水平,有策略,完颜宗打到汴京,宋徽宗立刻传位给儿子,金蝉脱壳,自己跑到镇江进香。宋高宗赵构从扬州到南京温州杭州,一直跑到海上去了,逼得完颜宗弼这哥们儿搜山检海……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也没少亡命天涯,虽然唐玄宗在逃跑的路上损失了老杨家兄妹俩,但是好歹凭着高情商,命保住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皇帝们跑起来一个比一个麻利,跑得急了连政府班子都不带,老婆孩子还得捡心爱的。拜拜了各位,有缘再会吧……

有人说,那没办法,明成祖朱棣对后人有要求啊,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呵呵,崇祯之后,南明的永历帝,可是没签证跑进了缅甸哦!

南京,会是一个好的归宿吗?

我们假设,假设,这亡国的耻辱,崇祯忍了,跑到南京。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仔细想想,1645年的情况,对崇祯是相当有利的。

第一,北方大旱大灾,兵祸连结。

崇祯大可以跑,把北方的烂摊子丢给李自成,让李自成来挡枪。后来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李自成那个所谓的大顺政权都是什么人?一帮农民军,根本成不了事儿,是生生把江山作给清军的。

清军后来入关,真是全靠同行衬托,多尔衮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来的啊,你敢信?

如果崇祯能忍一时,等清军和大顺两败俱伤,再杀回来,是吧?

第二,自带正统性。

其实,东晋的司马睿,南宋的赵构,在登基的时候,都面临着合法性的问题。徽钦二帝北狩,谁给你赵构的皇位啊?所以,秦桧岳飞的故事,纠结的不是什么功高盖主不赏,威震天下身危,而是合法性的问题。

后来南明,号称拥有百万雄军的南明,什么福王唐王火并,左良玉叛乱了,都是合法性危机引发的。如果崇祯去了,还有这些大宝贝儿什么事儿啊?

老子祖宗打下来的,近300年的正统王朝,闹呢?

第三,南京,自带完善的行政系统。

有人说,南京,是一个不祥的归宿啊,在这座城市建都的无一不是短命王朝。

在风水上,南京在山北水南,阴气过重。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军事上北强南弱,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北方人耐冻,从北往南打,大夏天,大不了光膀子吧!南方人往北打,滴水成冰的冬天,谁受得了这罪?

可是别忘了,历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的帝王,其中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定都北京后,在南京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统的。

可以说是拎包即住了。

可是崇祯没有跑。4月25日那天清晨,他甚至像平时一样,来到大殿,看看有没有大臣陪他死。

没有,一个都没有。他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赴死的呢?应该是怨恨,甚至是有些快意的吧?不然他不会说,诸臣误朕。

其实,每次读崇祯,我都会想起春秋时的一段公案。晋景公的权臣赵朔被屠岸贾迫害,全族灭门。留下一个遗腹子,屠岸贾决意要杀死这个孩子,斩草除根。于是,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找到主公的好友程婴,两人决定唱一出戏,一个扮演出卖者,一个扮演守护者。守护者肯定是和那个别人的孩子一起被杀,出卖者则要带着孩子活下去。

公孙问程婴,

“立孤与死孰难?”

程婴说,

“死易,立孤难耳。”

于是,公孙说,我家主公对你很好,请你,做难的那件事儿吧。死,很容易,交给我吧。

如果崇祯真的跑到金陵,历史会不会重写?也许会吧,他也并非亡国之君,只是当了亡国之命。可是有什么办法,他选了最容易的那条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