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的皇帝脚底没有抹过油,唐代中后期的皇帝是逃跑专业户,南宋的皇帝就不用说了,宋高宗就恨爹娘少生两条腿。朱明王朝把蒙元赶跑时,人家元顺帝不也赶紧滚回老家去了么,崇祯是
哪个朝代的皇帝脚底没有抹过油,唐代中后期的皇帝是逃跑专业户,南宋的皇帝就不用说了,宋高宗就恨爹娘少生两条腿。朱明王朝把蒙元赶跑时,人家元顺帝不也赶紧滚回老家去了么,崇祯是不知道,他身后的南明小朝廷个个跑路不含糊,甚至夺了他江山的满清,到最后皇帝也是东躲西藏的。怎么轮到崇祯就只能在北京皇城里和李自成死磕到底呢。
不是没有人劝他走,崇祯十七年初正月里就有个叫李明睿的,主张“三十六计,走为上”,迁都南京,那里本来就有现成的宫殿和全套政府班底。把糜烂的北方留给李自成,让他背起沉重的包袱,大明在南方继续经营,完全有可能将来卷土重来。
好好的计策却遭到崇祯最信任的大学士陈演的反对,要杀了立明睿以正视听,崇祯看到大多数大臣反对就没有再吭声,小事化了就当没说过。
转眼到了三月,形势已经是火烧眉毛,李自成的军队发起总攻,京城乱坐一团。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大学士蒋德琅再次请崇祯考虑迁都或请太子去江南督军,崇祯还是一概不受,最终下旨“国君死社稷,朕只知道死守,不知道逃亡”。
不能说崇祯没有丝毫想南撤的念头,他也想,只是看到那帮群臣腐儒反对抹不开面子。“饿死是小,失节事大”,与其说崇祯有道德洁癖,还不如说他和大部分大臣守的是封建纲常,理学糟粕。在当时那种舆论环境下,谁和李自成或后金谈判,谁就是“秦桧”,人人都唱高调自作“李纲”,崇祯当然不想当“赵构”,只可惜仅有的“岳飞”袁崇焕被崇祯自毁长城了。
因此顽抗到底是崇祯的主旋律,即使有个把插曲,比如和对手谈谈条件价码或者冒出一点点走的意思,崇祯只能借别人的口吐出来,试探一下舆论的反应。如果群议汹汹,那只能作罢,甚至牺牲个把人来保全自己的名声,如果达成一致,那兴许历史真的会重写。
只可惜,他脚下的那些大臣都是口头上争作“李纲”,没一个挺身而出当“岳飞”的。其本质上就是把崇祯顶在前头,把他架在“火炉”上烤,既然崇祯不愿意当“赵构”留下骂名,那么两厢情愿,他也只能“死守社稷”了。
在北京死磕,真不是崇祯心里的想法,但是他迈不过传统道德理学给他设定的槛,他最好手下的大臣轰轰烈烈地一致同意让他迁都南京,这才既解决问题又下得来台面,他心里肯定是怎么希望的。
一厢情愿罢了,怪不得崇祯临死前说,这帮文臣都该杀,因为他憋屈地慌嘛。(一家之言,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