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我是史上杂谈。假设崇祯没有上吊煤山,而保存实力东山再起,会延续大明辉煌吗?
一、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父朱常洛,母刘氏。为朱常洛第五子。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祯即
我认为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崇祯帝煤山上吊自杀是无奈之举,换言之那他是被逼的,也是他自作的。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以上是崇祯帝死后在其衣服上发现的遗言。
‘’皆诸臣之误朕也‘’,崇祯帝将误国之罪归结于诸臣。这个不难理解,大明王朝即将亡国,崇祯帝需要贤臣良将给他出谋划策,但是当时却没有一个人担此重任。‘’你亡你的,干我何事
‘’诸臣皆有吃瓜群众之意。
反过来说,诸臣皆作吃瓜群众却是源于崇祯帝的个人性格。崇祯帝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但他急功近利,固执己见,生性多疑,不信任于人,又最爱面子,抓住臣子的一点小错就要治罪、流放、杀头。导致真正有才能的官员大都不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反倒是一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在崇祯帝身旁却混的如鱼得水。
也就是说,崇祯帝直接导致了臣子们的不作为,君臣离心离德,这样的朝廷走向灭亡已是眼前之事。
我们试着按史实还原一下闯王破城之时的一些场景。
李自成兵临城下,并没有打算当皇上,派投降了的太监杜勋去找崇祯谈判。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其实,李自成的要求就三点。一、割据西北独立称王二、让崇祯帝出一百万两饷银三、只听诏,不觐见然后,李自成还答应崇祯帝帮他平乱抗清。城下之盟,对于崇祯帝来说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崇祯帝也知道李自成提的条件并不过分,但他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代帝王,我能轻易说出屈服逆贼的话吗?割地赔款求和,多丢面儿的事啊!我不能开这个口,绝不能,但这又不失为一个绝好的缓兵之计啊!怎么办呢?崇祯帝脑瓜一转,把这个“球”踢给臣子们吧。于是崇祯帝征求内阁首辅魏藻德的意见。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崇祯帝的意思是问魏藻德,你觉得这事儿咋样?事到如今已是燃眉之急,是要你同意,我立马答应李自成。首辅魏藻德心想,崇祯老儿,你自己想割地求和,却要我替你做就这口舌之实,到了日后提起这丧权辱国之事,我岂不成了代罪的羔羊。于是狡猾的魏藻德打定主意,只是一味的打躬作揖,并不回答崇祯帝的问话。崇祯帝又接连问了四遍,魏藻德依然是闭口无言,最后直气的崇祯帝一把推翻了龙椅。
面临这样的军国大事,内阁首辅居然不给皇帝出主意,这只能说明崇祯帝平时对自己的臣民并不好,没有赢得臣子们的忠心,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既然议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崇祯帝决定亲征,颁布了《亲征诏书》,打仗需要钱呀,国库早就没几个子儿了,于是崇祯帝又向臣子们征缴饷银。结果,大臣们都纷纷表明自己是两袖清风的清官,没有银子。有捐的也是寥寥几百两几千两,可笑的是,当时却促生了一批卖房子的官员。有不愿捐银子的,都在自己家门口贴一张纸,上写“此房出售”。什么意思?要银子没有,等房子卖了再捐吧。更令人可笑又可气的是,崇祯帝要求周皇后的老爹周奎捐十万两,心想不算多吧,平时我赏给你的可比这多的多啊!谁能想到被封为嘉定伯的国丈周奎只捐出了一万两。周皇后知道后,差人给送去五千两,并嘱咐她爹再添五千两,凑够两万两银子。心机算尽的周奎居然一两都没添,还扣下了两千两,又捐了三千两银子,口中直呼:“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此时的崇祯帝真的是无奈又无助啊!李自成见崇祯帝无意议和,遂发动全面攻城。曹化淳率先打开彰义门投降,德胜门、平则门等守将陆续打开城门迎接闯王,外城迅速告破。闯军旋即杀向内城,守正阳门的张缙彦、守宣武门的太监王相尧、守齐华门的成国公朱纯臣等也相继打开城门,选择了投降。不是李自成有多神勇,而是腐朽明朝君臣太无能,李自成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无奈,携老太监王承恩在煤山双双自缢身亡。当时的情况大致如此。崇祯帝爱面子、不担当。臣子们遇事打哈哈,漠不关心。君臣关系如此尴尬且可笑,试问有谁敢说崇祯帝能够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更不要提什么延续大明辉煌了。所以说,此种假设的问题不成立,简直是妄想,崇祯帝朱由检寿限已到,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不是谁能够随意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