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中永琰生母如此作恶,为什么最后永琰最被皇帝看中?

作者:蛋蛋咋说
很高兴与你探讨该问题,有兴趣请关注,谢谢!
《如懿传》为影视剧改编,为尊重符合历史编写情节
首先,《如懿传》是以乾隆后宫为主线的宫斗题材影视剧,除了主角继后那拉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5 08:21:27

作者:蛋蛋咋说

很高兴与你探讨该问题,有兴趣请关注,谢谢!

《如懿传》为影视剧改编,为尊重符合历史编写情节

首先,《如懿传》是以乾隆后宫为主线的宫斗题材影视剧,除了主角继后那拉氏外还有多位乾隆一生较为重要的几位女人,而此剧的人物生平大事以及结局大多遵循了历史。

比如题主所说乾隆选中永琰为继承人,而影视剧虽为杜撰,但大致走向还是遵循史实。

关于永琰生母令皇贵妃魏氏是否为反派恶人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简介:

孝仪纯皇后,魏氏,乾隆四十年由汉军旗抬入满洲镶黄旗,改称魏佳氏。内管领清泰之女,嘉庆帝之母,生于雍正五年,小乾隆16岁。乾隆十年为魏贵人,同年晋为令嫔;乾隆十三年五月为令妃,二十四年晋令贵妃,乾隆三十年晋皇贵妃,此后再无晋封。

乾隆三十八年,魏氏所生皇十五子永琰被秘密立储。

乾隆四十年正月,皇贵妃薨,年49,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终乾隆一朝,魏氏是为乾隆帝生儿育女最多的一位后妃,也是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后妃之一。她共诞育四子二女,且时间间隔较短,足见宠幸之隆。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品貌证明:

1.从出身及履历推断

据现有历史资料显示,魏氏出身包衣隶属内务府,符合宫女遴选资格,并且根据乾隆御诗“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所说,魏氏很有可能初入宫时在富察皇后身边学规矩,同时由富察皇后推举引荐给乾隆的。

可见魏氏起点颇高,而对于宫人分室学规矩,也足见魏氏本人资质不差,不然也不会选送至皇后跟前。

富察皇后算得上是一位完美皇后,无论作为君主之妻还是一朝国母都堪称典范,死后以“贤”为谥,是乾隆对其较高的评价;而魏氏在富察皇后身边教养学习,耳濡目染,也许在一定行事作风上都有参照富察的影子,为获得乾隆喜爱奠定较好的基础。

2.乾隆给予评价

乾隆给魏氏的封号为“令”,“令”对应的满文为“mergen”,意为“聪明的,睿智的”。

而且乾隆也曾评价过魏氏温婉恭顺,并说她很会伺候人,服侍地较好之类。可见魏氏性情应该属于温柔顺从一类,而纵观乾隆所宠爱的几位妃嫔,大多是这一类的人群。

(蛋蛋君:哎呀,继后相对比较刚烈)

3.宫廷制度所限

纵观历史,其实清朝的后宫制度规矩繁琐,并且相较其他朝代更为封闭。比如前明都出现过万贵妃专宠,周钱两位太后争夺合葬权、红丸案等后宫轶事;其他朝代还有后妃与大臣共谋之类的事情,而清廷严格乃至封闭的管理,使得后宫女子的生活更为限制乏味。

比如:清朝皇帝不与妃嫔单独用餐,比如不入妃嫔寝殿过夜等,对宦官管理严格条例明确等以防前明隐患。

(蛋蛋君:所以,慈禧太后真是一位奇女子,在清朝给自己刷了多大存在感)

在这些种种管束之下,蛋蛋君更相信各种激烈的宫斗故事发生在其他朝代,也比在清朝的概率大得多。

而秀女还是宫女,在严格的筛选之下,包括正式为妃嫔的生活中首先保障帝王的人身安全,其次是诞育子女的任务为主的前提下,想要多么作恶多端还是比较困难的。

而清朝除了后期的帝王自己生育能力不行,其他皇子皇女的出生率还是不错,而存活率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医疗水平较为低下。

如此推论之下,魏氏像影视剧中如此歹毒,蛇蝎心肠的,估计早就被处理了。

而且是在乾隆朝,虽说后宫由太后及皇后处理内宫事务,但说到底还是君主把控,尤其乾隆更是绝对行使了他的帝王专制的权利。所以魏氏品行不佳的概率较低,仅仅只是影视剧为了丰富剧情而已。

乾隆为何选中皇十五子永琰为继承人

说到选择继承人这件事,其实也让乾隆很头疼。

1.乾隆对嫡子的执念

青年期的乾隆对拥有嫡子这件事很有执念,雍正八年,时为嫡福晋的富察皇后诞育乾隆的第二子永琏。乾隆因清朝前几位帝王都是庶子继位,决定从自己的儿子开始由嫡子继承,所以对皇二子永琏寄予厚望,在乾隆元年就将其秘密立储。其实当时的乾隆只有25岁,正直壮年,后嗣不愁的时候,这样早的定下储位可见其对永琏的爱重。

可是皇二子永琏在乾隆三年因“偶感风寒”早逝,乾隆悲痛万分,辍朝五日,并将密旨公示再次表达了对永琏的赞许和喜爱。”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后功令讳其名“琏”字。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举丧,弘历亲临祭奠。

乾隆还亲挑地方为皇太子选陵址,从内务府拨银十六万八千二百三十五两,从工部提取建筑材料无以计算,并特付金叶子达三百七十八两九钱九分二厘,修建端慧皇太子园寝。这一陵寝规制是清朝所有皇子陵中最完善的、规格最高的。

不仅如此,在祭礼典制上,乾隆也拔高了端慧太子的地位,后来嘉庆帝被立为太子时,乾隆说因名分已定,并非以弟拜兄之故,命其向端慧太子行叩拜之礼,之后载其仪入会典。

富察皇后亦能体察丈夫想要嫡子之心,所以已诞育过3个孩子的孝贤皇后在34岁高龄的情况下,于乾隆十一年再生下嫡子皇七子永琮。乾隆大喜过望,其实在皇七子出生之前就已受到其父偏爱。

本来在十一年正月祭礼结束后要移居圆明园的乾隆,担心富察皇后怀有身孕舟车劳动,所以取消了这一行程。而且在元宵宴会上,毫不掩饰地公开表示“丙寅年亦曾于宫中庆元宵,盖彼时以孝贤皇后将有弄璋之庆”,可见乾隆对这孩子出生是如何期待。

弄璋,为生男孩之意。也就是说当时孝贤皇后已怀孕差不多六个月,乾隆已经知道是有皇子出生了。

而皇七子诞育之日正好是佛诞日,且当天正逢久旱之后大沛甘霖,乾隆喜不自胜,当即写下贺诗。

然而不幸的是,乾隆十二年除夕,皇七子永琮出痘而亡。乾隆再次伤心欲绝,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

乾隆说这个孩子天生异相,又聪明异常,本来想立为继承人,而后不幸离世,虽然没有明确旨意为太子,但是为了抚慰贤惠皇后屡丧亲子,丧仪也要隆重举行的。永琮就此特谥为“悼敏皇子”,与他的亲哥哥端慧太子共葬于朱华山太子陵园。

其实永琮不到两周岁就病逝,我也很好奇乾隆是怎么看出这个婴孩尤为聪慧的一面,所以说身为父亲对嫡子的偏爱更多一些。而因为永琏永琮两位嫡子接连早逝,乾隆也表示过是否因为自己想要以嫡子继承这一执念为贪,所以没有福气呢。

2.荣亲王永琪离世

随着孝贤皇后离世,乾隆年岁增长也渐渐对减少了对嫡子执念,虽然继后生子时乾隆依旧兴奋不已,但却不似青年时期那样。

而皇五子永琪这位庶出之子在乾隆众多儿子中逐渐变现出优异的才能,而在乾隆二十八年九州清晏火灾中,永琪亲自背着乾隆逃出,事后在第一个可以封王的年份里永琪获封亲王,而封号“荣”也显出了乾隆对其寄予厚望。而能在生前获封亲王位的,在乾隆朝仅有皇五子永琪,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三人。

可是这位荣亲王因患附骨疮,在乾隆三十一年英年早逝,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谒见乾隆帝时,乾隆帝在谈到诸位皇子时提到的“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曾直言属意永琪为继承人,不想其过早离世。

3.乾隆三十八年时的情况

皇十五子永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时被秘密立储,其实因为乾隆本人过于长寿,在三十八年时他已经63岁,很多皇子也已过世。乾隆共有17位皇子,而在当时只有7位皇子在世,而皇四子永城、皇六子永瑢已出继旁支为嗣,剩下的5位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永璇和永瑆的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永琰和永璘生母是当时的皇贵妃魏氏。

与剧中情节类似,皇八子有“脚病”,在朝鲜国《李朝正宗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子四人中,第八王沉迷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乾隆也曾公开斥责他多次,认为他举止轻浮,不能很好处理政务。且年长却并未曾获封亲王,可见乾隆并不看好此子。

永瑆是清代皇室有名的书法家,才华横溢,然而过于汉化使得乾隆在考虑大局时将他排出在外,同时又传其性情古怪,爱财如命,让他花钱不如杀了他,如此更不适合做君主。

其实这五位皇子论出身,属皇十二子永璂最高,生母为继后那拉氏,是为嫡子。乾隆素来喜欢嫡子,怎么不选择他呢?其实他多半也是受到母亲的连累,继后那拉氏断发事件后,形同被废,与乾隆关系降至冰点,自然乾隆也不会选择其子,岂不是自己打脸。而且他的老师曾评价永璂“天资淳粹,至性过人”,可能性格上也比较像母亲,不被乾隆所喜。

剩下的永璘才8岁,选择永琰可以说是乾隆的偏爱,更多的也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没有太高才能的永琰在乾隆眼里大概是“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总之更为青睐于他,于是三十八年冬乾隆选定了他的继承人。

然而世事更迭,嘉庆帝一生政绩平平,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是个公认的平庸之君。而他也正好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