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看来,我们的很多读者为古代皇帝真是操碎了心!
那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古代帝王是如何应对各种方言的。
中国幅员辽阔,口音杂异,村村有方言,市市不相同
古代没有现在的普通话,但是古代在不同的朝代,都有属于当时的“普通话”,用古代人的说法,叫作“正音”。如果古代一个官员不会说当时的“正音”,那么这个官员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更不可能晋升到京城做官,得到上朝面见皇帝的机会。
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就对地方官员在上朝时,说话有口音这件事,非常恼火。
有一次,福建和两广官员上朝面见雍正,可是南方官员的官话水平太烂,他们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有严重的乡音,让雍正搞不清楚他们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会说官话,只是说的不标准)
于是雍正就怒了,下旨申饬:当官的要是讲不好官话,就不要做官了!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判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工晓乎?”
后来,雍正命令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聘用能讲标准“官话”的教官在本省从教,并要求南方各省建立正音书院,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秀才、举人进行官话陪训,如果官话不达标,就不许这些人参加科举考试。
可能有人会觉得,雍正太霸道了,一点都不尊重各地方言。但是其实,雍正这么大力整顿官员的口音问题,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为,中国很早就已经采用了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啥意思呢?比如说一个广东的举人中了进士,他就不能回老家做官,而是必须要回避老家,到外地做官。所以这就导致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几乎都是外地人,不会讲自己任职的当地方言。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官员在外地任职,他难道不能学当地的方言吗?难道要让所有当地人都迁就他一个外地人?
理论上来说,官员确实可以通过学习当地方言来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但是中国古代还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官员流动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官员都有任职期,在任职期满后,官员就要调到外地,不能永远待在同一个地方任职。这个任职期,长则数年,短则几个月。
就拿大名鼎鼎的林则徐来说,他是福建省侯官县人。从嘉庆二十一年外放江西开始,先后在江苏、陕西、湖北、河南、广东、云南等省任职。期间,还被流放到新疆待过几年时间。
如果说,林则徐每换一个地方任职,就要学习当地的方言,那么估计他也就没有精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了,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当地的方言上,都未必学的会。
既然学习方言这么麻烦,那么干脆就搞简单一点,指定一种普通话,让大家都学习这种普通话,达到大家都会讲,或会听这种普通话,不是更简单一点吗?
因此,像雍正皇帝这种大力推行“正音”,让官员都说好“普通话”,这是有道理的。
并且,雍正并没有强迫老百姓学官话,他只是要求官员和考科举的士子学官话。目的性非常的明确——想要当官,就要说好官话。不会说官话的人,干脆就别当官了。
于是在雍正一声令下,整个清朝立即掀起了大规模学习官话的热潮。说官话不仅跟官员的乌纱帽和秀才举人们的前程挂了钩,就连做官无望,但是有上进心的老百姓,也都开始了学习官话的运动。
经过一百多年的官话推广运动,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官话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了。当时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就在日记中提到:
官话作为口语媒介不只是属于官吏和知识阶层,而且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民众。
除了清朝之外,其它朝代也差不多。比如说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在隋初,就让陆法言编纂了一本《切韵》。
这本书,以洛阳音为基础,综合了金陵音成分的“中原正音”范式,成为隋唐时期,读书人做官、吟诗作赋所用的唯一标准音。如果当时的读书人不会洛阳音,就别指望能当官了,面圣更不可能。就连吟诗作赋,也会被其他读书人笑话。
到了唐朝和宋朝两代,当时的人,又分别编纂了《唐韵》和《广韵》两本韵书,这两本韵书都是以《切韵》提供的标准音范式为韵音基础的。一直到南宋定都杭州后,读书人仍以洛阳音为正宗。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写道:“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这些“韵音”书,都说明了古代虽然没有咱们现在说的“普通话”,但是历朝历代也都有自己的韵音标准。
读书人和官员以当时的韵音沟通,并不是各讲各的方言。
总的来说,读书人要做官,官员要升迁,学会当时的普通话,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官员最起码要具备的素质。老百姓可以不会讲,但是官员必须要会讲会说。
试想一下,一个官员想在省城、甚至京城混生活,还想混得比较有身份,能够和皇帝直接对话。这个官员如果不能说一口让皇帝能听得懂的口语。皇帝又怎么可能把这种连口语沟通都有问题的人调进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