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7年生人,70年代初也记事了,那时候物质匮乏,但是也有现在体验不到的年的快乐!
那时候农村年货也讲配给制、按户口算每个人几两白酒、几两白糖、几两鱼……
我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自小生活在农村。尽管现在居住在城市,但每逢春节临近,总是会想起儿时农村过年时的一些情景,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更多的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艰苦,贫穷,还有欢乐~
我的家乡在甘肃河西走廊合黎山脚下。从我记事起,最开心,最盼望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裳穿,就有肉吃,就能炸油饼吃。七十年代的家乡还是大集体时代,在那个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年代,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到了年终决算,每家最多也就分个一两百块钱。最多的一年,我们家分了三百。那还是因为大姐辍学去生产队挣工分。
清楚记得有一年过年我们家分了一百五十多块钱,五斤清油,三斤猪肉,父亲拿回来时高兴的说,今年可以过个宽敞年了。母亲去商店扯了几尺蓝的确良布给我缝了一身的棉袄棉裤,面子是新的,里子还是旧衣服做的。这是我记事起的第一身新衣服。大姐穿过的衣服母亲改了改又给二姐穿。棉鞋都是母亲用每晚去生产队开会的时间给我们纳的千层底缝制的。因为平时还要去生产队干活,只有到了腊月三十晚上父亲母亲才带我们姊妹三个开始炸油饼。小时候家里过年时的油饼就算是我们最好的美食了。因为平时根本就吃不上。一是没油,二是没面。只有过年才能分上几斤白面。平常都吃黑面,喝包谷面糊糊。等到油饼炸完母亲就会用锅底留的一点清油给我们做一顿肉面条吃。那时候的除夕夜,油饼,肉面条就是最美味的大餐了。那个年代虽然家家户户日子过得贫穷,但人们都很乐观,也很快乐,村里的社火和秦腔戏年年都有。进入腊月就开始排练了。从初一开始,白天大街小巷的耍社火,晚上唱秦腔。西北的冬天夜里寒冷,但乡亲们每晚都是看到戏罢方才离去。过年走亲戚,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包白糖或是一包饼干。给孩子压岁钱都是一毛或是两毛钱。那个时候一毛钱就能买十二个水果糖。
光阴荏苒,时代巨变。当年还是孩童的我如今儿子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肉是想吃就吃,衣服是想穿就买,想吃啥就做啥。但与七十年代相比,现在过年年味却是越来越淡了,村里也冷清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