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规模不过10万人,为何能成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呢?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汉朝帝国就变成了一个火药库。狼烟四起,征伐不断。大大小小的战斗恐怕是成千上万,有人说具备一定规模地战斗就有三百多场。这个不用去查阅资料,也会感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1 19:28:02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汉朝帝国就变成了一个火药库。狼烟四起,征伐不断。大大小小的战斗恐怕是成千上万,有人说具备一定规模地战斗就有三百多场。这个不用去查阅资料,也会感觉得到的。

那么,在如此众多的战役中,为何“夷陵之战”能够脱颖而出,位列三大战役之一哪?

汉末三国时期,经典战役不少,而且规模,持续的时间都远超“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之所以重要,关键是战略意义重大,其结果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01

战役的定义

战役是整个战争的一个局部,是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是为了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有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战役的胜负,直接影响战争的全局,甚至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按照作战的目的和性质,战役可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守战役。

战役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战斗组成的。而战斗是指敌对双方进行的所有的武装冲突。

宋•苏轼《教战守》里说:作战,战斗之事。泛指采用武力进行的一切对抗和攻击。

“战争”一词,在战国时期的兵书《吴子》中已有出现。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要求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军事行动。

02

三国十大战役

三国十大战役:北方统一战、江东统一战、西川统一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

汉末三国时期 , 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有人列举了三国十大战役,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较为肯定的是,这些战役都是规模巨大,历时时间较长,都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是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的大战。

简单提一下此时期的这些战役,尽管这些战役也很经典,规模也很大。但许多战役却没有夷陵之战意义重大,其中的原因,友友们可以自己去感悟。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夷陵之战的战略意义。

03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历史背景

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遇东吴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三国三巨头之一的曹操220年去世,其子曹丕接受汉室禅让,即帝位。

曹操,关羽都是当时的大佬,都是左右历史进程的人物。

就是在此背景下,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战役过程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亲自带领大约五万精兵(包括后期沙摩柯等五蛮夷的一万左右的兵力),出巫山峡口,沿长江东下,攻入吴境。

孙权面对蜀军的战略进攻,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帅约五万大军,奋起迎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分析双方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条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果断实施战略退却,一直撤退到夷道,猇亭地带,转入防御,以逸待劳。经过几个月的相持,与刘备展开决战,最终在夷陵击败刘备,刘备逃入白帝城。

此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不久,刘备在白帝城病死。

战役的意义

“官渡之战”,是北方两个超级大佬曹操与袁绍一决雄雌的战略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大战”,曹操携“官渡之战”之余威,欲横扫江南,一统天下。孙刘联盟,积极应战,彻底阻止了曹操的战略进程。而刘备趁机崛起,占领了荆州,进而西进入蜀,三分天下有其一。

“夷陵之战”,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遭遇重创,元气大伤。迫使蜀吴,消除矛盾,再次联盟,共同抵抗曹魏。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魏蜀吴三国保持了一个相对的战略平衡期,疆域基本不变,此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最有意思地是,曹操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乌巢,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孙刘联盟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的战船,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进程;年轻的陆逊火烧连营,把老奸巨猾的刘备整没了。

都说水火无情,小心火烛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