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柳条边是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又名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辽河地区和吉林部分地区,是满族贵族的发祥地。
柳条边始筑于崇德三年(1638年),康熙二十年
不请自来。
柳条边是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又名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辽河地区和吉林部分地区,是满族贵族的发祥地。
柳条边始筑于崇德三年(1638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
可以看出,这条边界大致就是明末时与满洲的大致将于分界点,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控制范围的界限。
柳条边禁令又称禁关令,为清初六大弊政之一,是指清军入关后为了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
第一,自留地性质。清初在东北地区设三将军,对关外土地实行开放,后又为保护满洲贵族在东北经济上的特殊利益,实行了封禁。
第二,文化上的不自信,清朝在逐步确定对中国统治的同时,对于统治一个比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汉民族来说,满族是没有这个自信心。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永陵后方有座山,为启运山,有高低不等的十三个山头组成,从努尔哈赤登基称帝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好是十三位皇帝。
第三,龙脉所在。古人很迷信这些东西,很飘渺,但不虚无,以是清初龙脉维护得极好,以至于后来康雍乾盛世的诞生。
当年满人倾族入关导致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自此,轰轰烈烈的“闯关东”啦看了序幕。
该政策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与满清而言,东北及外东北是一旦中原失控之后的退路,因此在面对汉民族移民问题上特别的敏感。应该说这片区域是清王朝统治中原的底气所在,既维护本民族利益,保持满族风俗,防止汉化,独享广袤的自然经济资源。还包括防止汉人将反抗的火种带进东北;将东北建成八旗兵源基地;实现对中原军事威慑与对蒙古军事钳制战略。 等等。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是清朝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的总体战略之组成部分,与闭关政策共同构成其“控驭中外”的严密网络。
但严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致使边疆空虚,从而为以后的朝鲜半岛人民大量越垦和俄国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严禁也颇有得不偿失之效。
禁关令于中国乃至中华民族而言无疑是一个悲剧。
与领土而言,自古以来人口数量就是中原王朝最大的财产,而人民则是守卫土地最强大的力量。因为禁关令导致的缺乏人口是沙俄轻易掠走了外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根本原因,甚至连个出海口都没有保留,迄今仍是东北经济发展的最大掣肘。
以至于倘若不是后来的汉人移民大量涌入导致民族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沙俄或者日本是否占领东北就不好说了,而且抗日战争那会,遗老遗少能够在东北再建立一个满清王朝也不一定。
外东北有多么重要呢?库页岛毗邻日本北海道,将直接突破当下所谓的“岛链”封锁,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则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驻扎地,天然的深水港湾。倘若还在的话,日本将在中国的钳制和威慑之下动弹不得。
总之,封禁政策的实施,造成严重的政治、军事战略失误,对近代东北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留下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