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这个称呼古已有之,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广雅》中就有解释道:“爸,父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如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道:“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
现代人一般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影视剧中古代人似乎都叫父母“爹娘”,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人也叫“爸爸妈妈”,只不过这两个称呼的起源时间并不完全相同。
单就“爸爸”而言,多用于口语,起源很早,成书于三国魏明帝时期的《广雅》中《释亲》篇就有记载:\"爸,父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语言文化更是丰富,各地方言众多,对父母的称呼更是数不胜数,而“爹”和“爸”作为现今流传最广的对父亲的称呼,它们的流行并非偶然。
“爹爹”也是口语称呼,一般在北方,这个称呼指的是父亲,然而在南方有些地区,这个称呼指的是祖父,如客家话中把祖父叫做爹爹(da da)。
“爸爸”则是南方对于父亲的称谓,不过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都以此称作父亲,究竟何时起这个南方常用称谓延及北方,已经难以考证,但跟南方经济重心超过北方应该有些关系,而这段时间,就是唐宋时期,的确,在宋朝,\"爸爸\"的称呼的确出现在北方一些地区了。
“爸爸”完全遍及北方,可能是在晚清以后,清朝国门被轰开以后,南方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其思想、教育程度都普遍强于北方,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是深刻影响到民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
而且民国时期的文豪,南方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北方人,而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一定方言本就是常事,前阵子上海关于“姥姥”和“外婆”之争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在方言实力更强的民国,这特点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