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808条回答。
这其实是复杂因素决定的,并不是哪一条。
第一,战术和战略问题。
苏军很多军事高层,对朱可夫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主要原因是,朱可夫往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07:41:0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808条回答。

这其实是复杂因素决定的,并不是哪一条。

第一,战术和战略问题。

苏军很多军事高层,对朱可夫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主要原因是,朱可夫往往为了迅速获得胜利,不顾官兵的伤亡。

他的口号是:最大的胜利总是用流血换来的。

当年苏军大反攻时,瓦图京被乌克兰民族游击队袭击后死亡,朱可夫只能暂时解体了瓦图京的职务。

从朱可夫上台以后,他麾下苏军伤亡率就猛增。

很多军官也记录了一些苏军指挥官的盲干。

比如克里米亚战役陷入僵局时,有一群苏联水兵增援上来。水兵们没人痛饮了几杯伏特加以后,突然用苏军已经摈弃的人海战术进行全面冲锋。

在德军密集的防御炮火下,水兵们伤亡惨重,进展很少。为啥会这样?水兵们没有受过地面作战训练,指挥官也不知道怎么打,见战局危急就进行蛮干。

相反,德军很少打这种蛮干的战斗。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旅长蒙克发现戈培尔麾下的德国民兵,在同苏军作战时不懂得躲避敌人的炮火,斯王雷雷。这个蒙克竟然直接下命令让民兵撤出前线,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这样打仗太愚蠢了”。随后蒙克面见戈培尔,要求民兵不要去前线送死“你的人民冲锋队快被苏联人杀光了,他们成了子弹的活靶子”“没有受过足够训练,持有适当武器的人,根本不能去作战”。

对于这一点,一些苏军军官是不认可的。

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苏军相当一部分投入战场的士兵,只受过新兵训练,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更别说城市战经验。

将这样一群人送到城市中,进行危险的巷战,如同送羊入虎口。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新兵平均存活不到24小时,可以看做是消耗品。

第二,训练和经验。

除了德国崩溃前的短暂时间,德国国防军使用是保持自己的运作模式的。

德军认为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不是士兵,根本不能送到前线,强行送去也是送死。

德军坚持新兵必须完成1年时间的严格训练,才允许送到战场。

后期德军节节败退,前线极度缺乏士兵,这才将训练周期缩短到半年。

但只要条件允许,前线部队接到新兵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让他们去打仗,还会在二线对他们进行野战强化训练,通常也要1到2个月时间。

新兵到了战场以后,不让他们独立作战,唯恐缺乏经验直接被打死,而是让一个老兵带着一个新兵。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那个拿着铁拳火箭筒的小男孩,就是由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他。

德军训练是非常严格残酷的,目的是让新兵尽快适应战场环境。

德国著名的装甲王牌奥托·卡里乌斯(击毁敌人150辆坦克),1940年参军时只是1名陆军士兵。

到了90多岁风烛残年,他仍然对严格的训练心有余悸。

卡里乌斯当年18岁,被编入104新兵训练营。进入以后就进行各种高强度训练,卡里乌斯仗着年轻支持住了。然而,即便身强力壮,卡里乌斯也被长距离徒步行军吓傻了。

卡里乌斯回忆,要全副武装的长距离高速行军,最初是15公里,后来每周增加5公里,最终锁定为50公里。

卡里乌斯是M34机枪班的弹药手,负责携带弹药,负重并不算重。

即便如此,最终他是在患上了肌腱炎和留下一个不断溃烂的脚上水泡(鸡蛋大小)才勉强通过了这个训练。

如果说后来德国坦克王牌杀手都被训练吓呆,可想而知训练水平如何。

但93岁高龄的卡里乌斯认为,当年这些训练都是必要的。以50公里徒步行军为例,培养出来的优秀行军能力,几次在战斗中救了他的性命(一次他乘坐卡车被苏军士兵袭击,身中6枪仍然坚持突围,逃过了苏军的追杀),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坚韧的意志,这对于军人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苏军的训练就比较马虎。

因为前线伤亡太大,新兵草草训练几个月,锻炼一下体能、学会开枪,就被投入前线。

关键在于,前线部队由于伤亡很重,很多时候不能对新兵进行战前训练,就直接编组进入部队。

苏军由于伤亡很大,很多战役下来损失一半以上部队,老兵更是所剩无几也无法起到一老带一新的作用。万般无奈下,新兵只能靠自己在战场摸索,积累经验,伤亡不大就有鬼了。

其实,在防御战中,士兵的素质低下还可以掩饰掩饰,毕竟蹲在战壕里面向外开枪的难度较小。

但在进攻战中,低素质士兵可能会付出重大伤亡,数量是敌人伤亡的几倍甚至10倍以上。

这也就是苏军为什么进攻胜利,却付出好几倍伤亡的原因。

第三,对于损失可接受程度。

很多人认为,苏联武器就是傻大笨。

但其实我们研究T64和T72坦克的不同,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苏联完全可以研究出更优秀的坦克,具有更好更先进的车载设备,使用很多现代化技术,大大提高单一坦克的作战能力。

那么,为什么苏联明明可以研发同西方差不多性能的坦克,却要造性能差一大截的T72?

说来说去,这还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我们看苏德战争,可以说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打的很好的战役了。

但此战,参战的190万苏军伤亡高达86万之众,而78万德军伤亡36万!

可以看到,苏军明明有着巨大的兵力优势,伤亡仍然比德军大很多。

库尔斯克战役主要是德军进攻,苏军防御。

第二次勒热夫战役,苏军进攻四次进攻作战,终于占领勒热夫-维亚济马突出部,迫使德军后撤。

然而,苏军付出了62万2664人、累计受伤115万6485人的惊人损失,伤亡总数高达160多万,而德军损失大约60万到80万,双方差距还是惊人。

很多人觉得不能这么打仗,苏联人这样打下去要死光了。

但事实证明,苏联可以补充损失的160万士兵,而且也获得了战役的胜利。

对于斯大林说,这就足够了。只有在苏联无法弥补士兵伤亡损失后,斯大林才会考虑改变战略,尽量减少伤亡。

但如果你拼战斗力,也就是提高单兵战斗力乃至大部队战斗力,一来你拼不过德国,全世界未必有国家拼得过德国,二来就算拼得过,也不知道要多花费多少财力物力编组一支比较精锐的部队,遇到几支新兵部队夹击还是要完,还不如干脆就编组新兵部队。

再说通俗点,只要能够获得胜利又不会导致军队崩溃,死几个人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斯大林长子被俘后,他都拒绝用德军将军去换回儿子,又让最珍爱的小儿子驾驶飞机去进行危险的空战,他还会在乎别人儿子的死活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