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观色,虑以下人。
这段话出自《论语 颜渊篇》,讲的是“闻”与“达”的差别。闻是名声;达是通达,也就是在现实政治中的作为,讲的是实质。孔子在这段中,讲的是儒家非常重视的名实之辩。原文是这样的: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把这一段翻译一下,意思是这样。子张问孔子:“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说:“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的通达就是,品质正直,遵从礼仪,善于揣摸别人的心事,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在无论在那里,都一定会通达。至于那些只有虚假名声的人,表面上好象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背它,却还是以仁人自居而不惭愧。这样的人,在那里都会有名声的。
孔子说的确实很有道事,有名未必有实。名声好,名气大的人,未必能力强。孔子对子张分辩这事,其意在于提醒弟子,做人做事做学问,要踏踏实实的,不能只图虚名。如果有虚名而无实际的水平,最终不会为人生带来好处,可能还会带来灾祸。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我们可以举个现实的例子。翟天临曾被认为是学霸,博士毕业。这就是所谓的闻。但是,他的实际学术水平,大概达不到,被网友一挖,真实水平就暴露出来了。虚名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带来了坏处。从翟天临的做法上,可以看出孔说的不错。翟天临对博士这事,居之不疑。果然也就“在邦必闻,在国必闻”了。
梅兰芳先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做为一个戏剧演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中国戏曲名列世界三大戏曲体系,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梅兰芳体系”。他自己也得到了荣誉博士的学位,被人们称为“梅博士”。梅兰芳的以实际水平证明了“在邦必达,在国必达。”
封建的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仅从这个考题来说,讨论一下名与实的关系,希望那些以后会走上领导岗位的考生们,能不谋虚名,踏踏实实的做学问,为社会做实事,这种精神是不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