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榜、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它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
说到明朝春节风俗,曾经看过有关于明朝时春节习俗的书籍,一般皇宫与民间有不同的讲究。宫中正规一些,民间比较随意。
宫中的风俗:根据明宫太监刘若愚的记载。
正月初一,俗称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开始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各家都蒸点心,储备肉类,以备春节期间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大饮大嚼,鼓乐喧嚣,以示庆贺。门旁值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橹楹插芝麻秆,院中焚柏枝柴,称为“(火育)岁”。
从岁暮、正旦开始,都头戴“闹蛾”.用乌金纸裁成,画上颜色装就。或用草虫、蝴蝶簪于头,以应节日之景。有些则戴小葫芦,其大仅如豌豆,称为“草里金”,二枚值银二三两不等。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栓或木杠在院子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干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其实就是扁食,既现在的饺子。在饺子里偷偷包上银钱一二,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这一天互相拜祝,称为“贺新年”。
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在东直门外迎春,凡勋威、内臣、达宫、武士赴春场跑马,以比较优劣。到了第二天立春之日,不论贵贱,都吃萝卜,称“咬春”。又互相请吃宴会,吃春饼和莱。再用绵塞耳,取其聪明。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也称元宵,内臣、宫眷,都穿灯景补子蟒衣。当上元节时,宫中内官监火药房就制造“奇花大爆”,花样有兰恵、梅、菊、木犀、水仙之类,各色俱备。如在崇祯朝,每当上元节时,崇帧皇帝就下谕取水仙火爆点放,“闪烁如生”。
正月十九日.称为“燕九”,这一日,内臣中好黄白之术者,都游白云观,向道士访丹诀。
自十七日至十九日,御前安设的各样花灯,开始撤去。春节活动慢慢平息结束。
民间迎春活动,因地域不同风俗各有特点。在明代,民间很重视元旦的礼仪,其余只有长至、圣旦,百宫才上表称贺。明代谚语道:“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见,当时海内士庶,均看重岁首,庆拜往还,举酒相祝.老幼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