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出来最经典的精华语句。“格物致知”格什么物?这个问题早有论述,在这里重述也可。
格什么“物”,这个“物”当然不是仅指某一物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7 02:47:38

格物致知这句话来自于《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也就是致知在格物的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怎么做?

起点在于格物。

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是五花八门。

1、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给出的解释:“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2、北宋的司马光不认同郑玄的观点,他说: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3、南宋理学家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4、心学集大成者明代的王阳明说: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5、当代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说: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

当然还有更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格物致知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刚才举的这些人在儒学的发展史上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既然这些重量级人物的理解都不一样,那格物致知该怎么解释?

接下来知常容作来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一个非知名的作者来说一番吧,诸位估且看看吧,并非权威解读,觉得有道理或无道理都是诸位之事。

回到《大学》,可以发现格物的目的是为了明明德。

什么是明德?《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明明德就是需要明白明德是什么,你只有职位达到最高,能治理天下之时,才能明白什么是明德。

这个和孔子的天下大同的理想还是一脉相承的,天下要大同就需要人去做,那只有明明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件事情,当然虞舜之时已经做到了,这说明已经有一个样板,沿着样板去就可以了。

在我看来这是重走古代圣王之路,从哪里开始?从格物开始。

《大学》的作者相传是曾子,专家说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既然当时托“曾子”的观点,那证明《大学》是倾向于曾子的观点。曾子有一个学生孔伋,也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有一个学生叫孟子,当然也有人说孟子可能是孔伋门人的学生。

孟子一派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人如果没有这四心,那非人也。王阳明则续了这四心观点,认为这是人们实践的起点,只要将这四心壮大,持续浇灌必可真大树。

王阳明的意思很明确,只要你抓住这四心,坚持下去,至于前面的诚意之类的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格物应该是与“心”相关。

佛教认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意思不讨论,但起码可以看出心与心外之物是有互动关系的。

所以格物应该是两个方面:

1、心

2、心外之物

孟子说人有四心,但为什么这世界上坏人依旧在,因为他们被私欲遮盖了四心。有些人为了富贵和名利会出卖朋友,这样就属于典型的被私欲遮盖了。

再比如知常容一提到长江刀鱼,你们的反应是什么?好吃,贵,吃刀鱼的季节到了。

但是你会想起这是一条生命,它生活在哪里吗?抓了他会不会太残忍呢?

这些我们一般不会想起,因为刀鱼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道美味。这同样是被美味遮盖了我们对刀鱼这条生命的态度。

所以格物格的即是心又是物。

天地万物皆有它们生存的权力。虽然你还没有达到虞帝那种治理天下的高度,但你面对你能力范围之内的物,依旧有这种指点江山的味道。

比如你站在山顶,你就如同虞帝站在帝位上俯察天下,此时你怎么办?

你看到的是整座山还是看到能够为你所用的东西。

如果你站在山顶只看到对你有用的东西,那你会怎么做?自然想使用他们,消耗他们。

如果虞帝只看到对他有用的人,那会怎么样?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格物就是将你的私心去掉,将你的心与心外之物连接,感受和明白万物生存之道以及固有的秩序,只有你明白万物生存之道以及万物之间存依的秩序,这样你到达治理天下的地位时,你也会明白怎么去安置天下万物,让他们有序而不是陷入无道之中。

而这个明白就是知。

有序的世界就是大同世界,这也是孔子一生想打造的理想社会。

这个知就是明明德。

只要这个知的功夫到家了,修身、齐家、治国、治天下无非就是万物的数量和范围变大,并无本质区别。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