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申春君的消亡史,“李园乱楚”是为何?

春申君(前314~前238),姓黄,名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为楚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后改封江东。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18:08:13

春申君(前314~前238),姓黄,名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为楚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后改封江东。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即然有“消”就有“兴”,我们先来简述一下春申君是如何在楚国兴起的。

1、出使秦国,一辩成名。勇陪太子入秦为质。

公元前298年,秦国率兵攻打楚国,并于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鄢郢,向东直逼竟陵,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将都城东移至陈县(今河南淮阳)。楚顷襄王被迫求和。于公元前272年,派遣博学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

当时的形势很危急。因为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韩国和魏国的联军,在华阳大败韩魏联军,韩魏两国臣服于秦国,答应与秦国一起联合,攻打楚国。在这千军一发的时刻,黄歇刚好来到楚国。

知道这个计划后,决定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秦昭王放弃这个计划。

于是上书秦昭王,晓陈利弊:秦楚相争,渔翁得利。秦国和楚国都是大国,两强相争,结局难料,不管谁输谁赢,两败俱伤都是难免的。以其白白便宜韩、赵、魏、齐等国家坐收鱼利,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秦昭王被其说服,阻止了白起出征,并派使臣出使楚国,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盟友。黄歇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出色辩才,解了楚国之围,一辩成名。

秦强楚弱,秦楚结盟,是有条件的。楚顷襄王必须让自己的太子熊完到秦国做人质,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结盟,较为通行的一种做法。黄歇陪同太子入秦做人质,在秦国一质,就是十年。这十年,过程虽然艰难辛苦,却使他与太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组成了坚固的同盟。这一点,是他以后飞黄腾达最大的依凭。

2、智助太子脱困归楚。春申兴起,为楚重臣。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熊完作为太子,仍滞留秦国。如果楚顷襄王一旦驾崩,情势对熊完极为不利,他必须在楚顷襄王驾崩前,赶回楚国,才有机会继任楚王。

但秦国想把熊完作为要协楚国的法码,不同意熊完回归楚国,黄歇利用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这一点,极力去说服范雎。

他说,如果秦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肯定会感激秦国,对秦楚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相反,如果不放熊完回去,利用熊完来要挟楚国,楚国一定不会买账,必然会另立太子杜绝秦国的要挟,到时候,秦国将得不尝失,苦心掌控的太子也将变成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这番说辞,有理,有据,有谋,范雎被说动,转而劝说秦昭王。秦昭王同意了,但又担心楚顷襄王万一病愈,白白将太子放回去,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拆兵,只同意先让熊完的师傅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

黄歇知道,太子这次如不能及时出逃,将来再无逃脱机会。况阳文君(梵国封君,楚顷襄王近亲)的两个儿子现在楚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楚顷襄王一旦病逝,太子无法赶回,继任楚王之事,将永无可能。便劝说太子熊完尽快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走。并说,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于是,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出关,幸运逃回楚国

黄歇留在楚国,以生病为由拒绝访客,等太子熊完走远了,估计秦国再无办法追上时,才告之秦昭王,秦昭王大怒,亦欲让黄歇自尽。幸得范雎劝说:黄歇有功于熊完,熊完即位后,必定重用黄歇,与其杀黄歇泄一时之愤,不如让黄歇回去,有利于秦楚关系。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为楚考烈王。

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楚考烈王十五年,由于与齐国相临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黄歇献出淮北十二个县,并被楚考烈王改封江东。

彼时,春申君在楚国兴起,为相二十四年,成为楚国重臣。他在楚国相位上做得有声有色,并广招天下门客,门下弟子多达三千,成为战国四公子之首,权利和威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如果不是后面发生的事,春申君完全可以善始善终。可惜,李园登场,剧情反转,一代公子,身首异处,让人叹惋 >

春申君是如何消亡的,“李园乱楚”却为何?

1、继承人是个大问题:楚考烈王很无奈,春申君很着急。

楚考烈王身为一国之君,坐拥天下美女。姬妾妃嫔众多,却无法生得一儿半女。继承人问题,关乎王朝血脉,国统沿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楚考烈王很无奈,春申君很着急。他遍寻许多有生育能力的女子进献给烈王。仍然没有一个女子,为烈王生下一儿半女。

无奈的楚考烈王,只得继续纳采各地进献的美女,期望有奇迹发生。

奇迹并未发生,但楚王大量征召美女进宫的消息,在诸国中不竞而走。不知引动了多少想要借此上位的人。

他们钻破脑袋,要将自家的美女,送到楚王宫中来。李园就是其中一个。

2、机会永远存在,而李园,正好有个如花似玉的妹妹愿意舍身上位。

李园是赵国人,他的妹妹李嫣非常美丽,李园对自己妹妹的美貌相当自负,决定将自己的妹妹带到楚国,进献给楚王。兄妹俩一合计,成,那就上楚国吧。

但他到楚国多方打听后,才知道楚王不能生育。担心妹妹进宫后,无法怀孕,很快就会失宠,到时候,赔了夫人又折兵,枉费自己苦心谋划。于是决定改变策略,上个双保险,先让妹妹怀孕后,再把妹妹进献给楚王。

既要达到目的,又能瞒天过海。还要让这个人,心甘情愿将到手的美女拱手送给别人。分析利弊后,放眼楚国,有这种能力、本事和可能的人,只有春申君了。

他先投到春申君门下,做了他的舍人。寻了个机会,向春申君告假,说是要回赵国探亲。

过了一段时间,李园超出规定期限,延期返回楚国,来见春申君。春申君见他迟返,毫无惶恐之意,反而面露喜色。怪而问之。

李园故作得意,喜气洋洋的对春申君说:“齐王派使者来我家,要求娶我的妹妹,我陪使者饮酒,所以误了归期。”

春申君早就听说李园有个名动赵国的美女妹妹,自己到处替楚王找美女,怎么会没想到这上面来呢?现在听李园这么一说,不觉动了心思。便问下聘没有。

不料,李园却说:他妹妹拒绝了,因为他更喜欢的像公子这样的英雄人物。”

春申君一听了此话,身体早已酥了一半,便命李园将妹妹带来相看。果然天生尤物,美丽非常。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楚王不楚王的,自己便悄悄笑纳了。

李园的第一步计划,如期完成。

3、春申君抱得美人归,殊不知,在李园的布局里,他亦不过是枚棋子罢了。

很快,李园的妹妹李嫣,果然如期怀孕了。李园开始实施他的第二步计划,要让春申君心甘情愿的将妹妹送给楚王。李园妹妹也遵照哥哥的计划和吩咐,开始不断的在春申君面前吹风。

她说:楚王与你亲厚,他在一天,好一天。但楚王没有儿子,他万一哪天一命呜呼了,肯定是他的兄弟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王肯定不待见你。况且,你这些年执掌大权,替楚王办事,一定得罪过很多楚王的兄弟,如不趁早谋划,到时候,不仅地位不保,或恐有性命之忧。家族子嗣也难保。不如把我送给楚王。一旦楚王宠信我,你的孩子,便变成楚王的孩子,我侍候你的时间不长,无人知道我怀孕。如此谋划,既可保全你自己,你的儿子也能继承王位,将来整个楚国都会是你的。岂不比其它人当楚王,更妥当。

春申君一听,深以为然。

春申君马上将李园的妹妹送出相府,安排在馆驿中,派专人小心守护。然后找了个机会,将李园的妹妹进献给了楚王熊完。果然如李园预期的那样,将到手的美女,拱手送给了楚王。,

如此绝色的女子,深得熊完宠爱。不久,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了个儿子。熊完喜出望外,立李园的妹妹为王后,立她生的孩子为太子。

李园的第二步计划,也如期达成。

春申君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在李园的布局里,他亦不过只是一枚棋子罢了。

4、李园伏杀春申君,谁先发制人,谁就抢占先机,这就是王道。

李园的目的达到了,他的妹妹做了王后之后,李园也开始飞黄腾达,显赫一时。

但是,妹妹的隐秘,始终是一颗定时炸弹,搅得李园如坐针毯,越想越害怕。而春申君位列相位,只要他在一天,自己也只能对那个位置干瞪眼。要解决隐患和威胁,并让自己独掌大权,春申君必须死。于是他暗中收养死士,准备杀春申君灭口

不久,楚王熊完一病不起。春申君的亲信朱英洞查到其中的利害关系,来见春申君,向他分析利弊。

他指出,大人担任楚国令尹20多年,一旦楚王去世,大人就可以掌握国家大权,有南面称王的好时机,这叫不期而至的洪福。但是李园统率军队,长期豢养武士。一旦楚王去世,李园一定抢先进入王宫,夺取政权,杀死大人灭口。这就是‘难以预料的灾祸。不如你派我去做守卫王宫的郎中,等李园抢先入宫时,我替大人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春申君没有听从朱英的建议,认为李园是个软弱无能的人,自己对他又那么好,不足为虑。朱英见劝不了春申君,预感到即将到来的风雨,告辞回家,立即收拾行李,逃往他乡去了。

熊完病逝。李园果如朱英所为,抢先入宫,把他豢养的武士埋伏在宫门内。春申君去奔丧,一进宫门,武士们便发起攻击,将他刺死,并砍下他的头颅扔到宫门外面。

李园杀死春申君后,虽然一时位及人臣,但也未及善终。

《列女传》之《孽嬖》载:\"后有考烈王遗腹子犹立,是为哀王。考烈王弟楚王负刍之徒闻知幽王非考烈王子,疑哀王,乃袭杀哀王及太后,尽灭李园之家,而立负刍为王。

以春申君当时在楚国的威望和实力,要压制李园的势力,应该还是有机会的,但他自大骄傲,听不进朱英的劝告,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令人叹息。

春申君被李园设伏所杀的故事,《资治通鉴》有详细记载。但据《越绝书》(记载吴越之事的杂文书)所述,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

浩渺的历史长河,模糊了许多的烟云过往,我们也只能在风云变幻的间隙间,窥探一点自以为是的真相。而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我是俚说,期待您的关注,谢谢大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