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是封建王朝郡县制下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之前叫“郡守”,汉景帝之后改称“太守”,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也一直有所改变,所以“郡守(太守)在
太守的职位,应当相当于如今的市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的职务,这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官,也需要带兵打仗的。
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太守”这个词更多是来自于苏轼的那首词:“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实际上,在苏轼的北宋,“太守”早就没有了。真正有“太守”这个职位的是在汉景帝之后直到隋初,而全盛期则在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后,“太守”逐渐失去权力,刺史成为地方官的新职称。
“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两汉时期的一个郡,与秦朝的三十六郡又有不同。两汉将天下分为十三个州,而每个州下面又分若干个郡和封国。郡的最高主官是太守,封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国相(诸侯王没有治理权,国相是实际上的行政长官)。
因此,两汉的一个郡(或者一个封国)就相当于如今的一个市。太守,自然就相当于市委书记了。但是如今的市委书记没有兵权,不能直接指挥部队。而太守,又被称之为“郡将”,是有权力指挥这个郡的所有国家武装的。
而这也带来一个极坏的后果,就是这些郡将们在天下大乱的时候都拉起一帮武装,从国家官员变成了军阀。是的,这就是黄巾之乱以后的东汉。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