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赵员外没什么隐喻,唯一的隐喻就是在北宋,钱能通天。
赵员外是金翠莲的丈夫。
其实金翠莲并不是赵员外的正妻,不过是养在外面的二房。
自然,宋代大财主人人都
姓赵的在《水浒传》中,首先隐喻的是赵宋官家,也就是宋朝的皇帝。比如,自称与五台山智真长老是兄弟的赵员外,就是皇帝。那么,赵员外又是哪个皇帝,他真的与智真长老结为兄弟了吗?
重和元年,鲁达拳打镇关西
《水浒传》以梁山好汉故事为线索,暗写了大宋王朝灭亡的原因,更是深藏了大明王朝灭亡的惊天预言。所以,梁山一百单八将,以及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多重身份,活跃在至少两个时空之中。而且,诸如鲁智深这样的重要人物,都拥有“私人空间”,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演绎水浒故事,隐藏梁山好汉故事背后的真相。
题目问到的赵员外,肯定是说的宋朝皇帝。因而,本回答只讲与赵员外有关的北宋历史,不多讲智真、智深这对师兄弟身上所隐藏的明朝秘史。讲明白北宋的事,赵员外是谁,也就昭然若揭了。
鲁达是因九纹龙史进寻找师父王进,误打误撞来到渭州城而引出来的梁山好汉。那么,从王进私走延安府的故事起,就有一条完整的时间链,施耐庵按照这条时间链,以鲁达、鲁智深的故事,讲述了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至宣和元年的两件历史大事——宋金海上之盟、宋徽宗革佛。
王进原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高俅出任殿帅府太尉的第一天,就被迫逃离东京。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政和七年(1117年)春正月,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高俅的官职简约而言,就是“殿前太尉”,与误走妖魔的洪太尉是一样的。更与后周殿前都指挥使、检校太尉赵匡胤的官职几乎完全一样,而且,他们都是管禁军的太尉。所以,从高俅走马上任,赶走王教头开始,这段故事就与北宋王朝有关,赵员外的“祖上”也就暗藏书中了。
王进是政和七年从东京前往延安府的,到了重和元年(1118年)的时候,史进来到了渭州城,引发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这节故事中,有一个重要地标“状元桥”就暗示了鲁达是在重和元年打死的镇关西。因为,重和元年时,宋徽宗的第三子赵楷参加殿试,高中第一名。宋徽宗为了避嫌,没有点他为状元,降为了榜眼。
赵楷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第一个皇子状元,这样十分特殊的标识写进书中,只要留心地去读,便能破译其中的玄奥了。施耐庵以重和元年写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就是为了揭示北宋迅速灭亡的历史原因——宋金海上之盟。
说“状元桥”隐藏的是“宋金海上之盟”,恐怕还稍显证据不足,书中还有其他重要线索,其中之一就是“镇关西”。《水浒传》中真正的镇关西写的是曾经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的童贯,而这个童贯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的始作俑者,正是此人与辽国汉人马植一拍即合,定下联金灭辽的“平燕策”,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鲁达打郑屠时,骂道“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猪,暗指的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他们之间恰好相差十二岁,都是属猪的。狗,则骂的是宋徽宗,道君皇帝就是生于狗年的“狗”。童贯就是狗一般的人,怂恿宋徽宗出卖了祖业(卖肉),葬送了大宋半壁江山。
鲁达打死郑屠,是因为金翠莲父女的哭诉。这对父女暗喻的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的金国人,“金二”暗喻的是后来出现在曾头市的金国王子。这个王子便是“宋金海上之盟”的具体执行者,灭掉辽国和北宋的最大元凶、完颜阿骨打的次子完颜宗望。完颜宗望被写成金二王子,是因为北宋的人都叫他“金二太子”。
完颜宗望又叫斡鲁补,因而,金二父女就住在渭州城的鲁家酒店。金翠莲在潘家酒楼遇见了鲁达,人物与地点便暗伏了潘金莲、潘巧云(死于翠屏山)。武松杀嫂,杀的是“番王”。石秀杀嫂,则更是“杀番王”,潘巧云家也是个杀猪卖猪肉的屠户。
金二、金翠莲父女与“镇关西”勾搭,然后,又来到雁门县,与赵员外缔结“良缘”——“宋金海上之盟”终于达成。如此,赵员外还会是谁呢?他不就是鲁达骂的那条“狗”吗?
重和元年,宋徽宗以马政为使,从登州上船,取海道来到金国,提出了“联金灭辽”的建议。所以,鲁达拳打镇关西暗藏的就是这段历史,赵员外就是宋徽宗。
宣和元年,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重和元年,鲁达逃出了渭州城,来到了雁门县,赵员外便从七宝村把鲁达送上了五台山。在五台山上呆了将近九、十个月时间,期间就两次“大闹五台山”。
书中说,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是“二月天气”。这天,鲁智深来到五台山下的市井定制了禅杖、戒刀,喝酒吃狗肉,然后大闹文殊院。从书中的时间进度推算,此时,就应当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阴历二月。
假如仅从故事进度推算时间,恐怕还不是很精准,隐藏历史真实,总不能太直白了。因而,施耐庵又在这段故事中,以鲁智深的禅杖暗藏了精准的时间节点。
花和尚的禅杖重六十二斤,那就是说,从误走妖魔的嘉祐三年(1058年),到宋徽宗宣和元年,算头算尾就是六十二个年头。
《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元年春正月下革佛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鲁智深原本入了佛门,就不能以“鲁”为姓氏叫做“鲁智深”。正是因为宋徽宗要革佛,以道教同化、异化、归化佛教,便下令和尚不能姓释,而要以俗家姓氏相称。鲁智深这个名字的本身,就隐藏着宋徽宗的革佛历史。
从这则历史记载中,我破解了孙师父之谜,菩提老祖就是大觉金仙,就是如来佛祖。这是题外的话。
鲁智深是因为铁匠铺打铁的声音再下五台山的,这个铁匠铺在“父子客店”的隔壁,铁匠铺的掌柜叫做“待诏”。过去,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叫做“待招”,是从理发匠开始叫起的。书中却写成“待诏”,很明显就是写的给皇帝传诏之人。所以,“待诏”在父子客店的隔壁,“父子客店”隐喻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客居”五国城。这是“宋金海上之盟”所导致的结果,所以,鲁智深定制了禅杖、戒刀之后,便去吃了一顿狗肉。
上文讲到了,“狗”就是宋徽宗。但是,鲁智深的故事中还暗藏着明朝的秘史,在花和尚的身上还有大明黑衣宰相姚广孝的符码。姚广孝给朱棣献投名状,“遇林而起”,就是在马皇后的治丧期间。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这一年是农历壬戌年。而宋徽宗出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也是农历壬戌年。《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笔法,一个细节暗藏了两个王朝。
所以,鲁智深这个人物的身上,隐藏着宋、明两朝历史——这也是题外的话。鲁智深两次下山,都大闹了五台山。其实,是赵员外怂恿的。
鲁达做了和尚,赵员外还时常给他送吃的。一段时间没送,鲁智深便口中淡出鸟来。于是,下山去喝酒。又因为“待诏”的召唤,鲁智深“奉诏”大闹五台山。
赵员外与智真长老真的是兄弟吗
通过对鲁达、鲁智深的解读,赵员外是什么样的隐喻,大致也就比较清楚了。那么,智真长老又是什么人,他与赵员外真的是兄弟吗?
却说赵员外在七宝村对鲁达说:五台山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 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赵员外的这段话,出自两则历史记载,我主要讲《宋史·太祖本纪》中的一则赵匡胤事迹。赵匡胤尚未发迹时,曾经寄居襄阳僧寺。寺中一个老僧深通阴阳术数,看了赵匡胤的面相,便对他说: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于是,赵匡胤受了老僧的厚赠,北上遇到了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从此“发迹”。
赵匡胤得了天下,便一改柴世宗的灭佛政策,大兴佛教寺院,厚待僧众,北宋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宗教局面。这就是赵员外说的,我祖上曾经舍钱在寺里。而他所说的和尚兄弟,应当指的是他祖上与襄阳老僧的关系,智真长老是绝不会认赵员外为兄弟的。
赵员外带着鲁达来到五台山,见到了智真长老。在这段时间里,赵员外与智真长老多有交流,但二人绝没有称兄道弟。智真长老不仅深通先天神数,还能真魂出窍,知道鲁达、鲁智深的前世今生,难道他不知道赵员外是什么样的人?智真长老不仅知道赵员外是什么样的人,恐怕还知道鲁智深将会“奉诏”吃狗肉大闹五台山。
我这样讲,也不完全是以此故事推断彼故事,以智真长老深通先天神数而判断智真长老知道赵员外的来历,而是因为书中有“五花度牒”为证,这个符码,也是以赵员外隐喻宋徽宗。
度牒,就是出家人的资格证明。北宋对出家人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对佛教徒而言,必定要先带发修行,到了朝廷规定的年龄才能参加各级官府举行的相关考试,然后颁发度牒。由于对度牒管理很严,民间开始买卖。朝廷一见有利可图,便收回了颁发权限,以此作为官员政绩的奖励,北宋晚期,度牒简直就是一种硬通货。按照北宋时期的行政管理层级:县、州、府、路、朝廷总共五级,每级押花,这就是“五花度牒”。
赵员外手中把控着七宝村(佛门七宝),又手持五花度牒,此人是谁,智真长老难道不知,还能与灭佛之人称兄道弟?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后,智真长老毫不客气地修书,派人送达赵员外,交代下书人必须拿到赵员外的回信。智真长老言辞严厉,又有人守着等回信,赵员外虽然“好生不然”,但也无可奈何,写了回信,说打坏了的金刚亭子“即备价来修”,智深则任由长老发遣。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标志着宋徽宗革佛运动的终结。《宋史·徽宗本纪》中说:宣和二年正月,罢道学;五月,复寺院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