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嘉理被杀,英驻华公使起初态度强硬,为何又急于与中国签订条约?

感谢邀请,我是史上杂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被杀,英驻华公使起初态度强硬,为何又急于与中国签订条约?
一、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4 01:55:31

感谢邀请,我是史上杂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被杀,英驻华公使起初态度强硬,为何又急于与中国签订条约?

一、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把侵略军赶出云南,史称“滇案”

19世纪下半叶,英帝国主义为打开从缅甸北部入侵云南的通道,不断蚕食云南边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派英军上校柏郎率领全副武装的“勘测队”,以来云南勘测绘制地图为名,妄图入侵云南。

按照事前约定,由马嘉里前往缅甸接应。是英帝国主义殖民者驻华使馆的翻译、间谍。他沿途从北京到云南一路刺探军政要情,绘制山川险要地图,标示驻军情况,并把掌握的情报向柏郎进行了汇报。

得知英军即将入侵的消息,各族军民纷纷组织起来,严阵以待。当时驻守边防的腾越镇左营都司李珍国到芒允召开大会,动员组织各族人民进行抗英战斗准备,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事件”发生后,虽然中国军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理应由英殖民者向我国赔礼道歉,抚恤被无端屠杀的中国人。但依仗有洋枪洋炮,英帝国主义颠倒黑白,要求清政府“赔罪”,并提出许多无理苛刻的要求。一向被洋人吓破胆的晚清政府屈服于压力,讨好洋人,以“盗匪劫杀”为名,将腊都、儿通瓦等23位少数民族抗英勇士斩首,把积极主张抗英御侮的腾越镇总兵蒋宗汉、同知吴启亮革职,将左营都司李珍国革职下狱。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对事件的了解同上面的报道差不多,当时,我也是义愤填膺,对中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行为鼓掌叫好,但是,事情的真相却并非如此。

二、当时,英国使馆翻译来到云南后,云南巡抚是岑毓英,岑巡抚热情的接待了他,并派候补通判周祥等将他护送到腾越。到达腾越后又受到了腾越镇左营都司副将衔候补参将李珍国的几天招待。

1875年1月17日,到达了八莫(即新街),与前来的柏郞探路队会合。2月6日,与探路队离开八莫前往蛮允,2月18日越过了中缅边界。进入了云南。

在行进过程中,这个英国探险队不断听到会有华兵“来抗阻探路之员”的消息。为了确保行路的安全,就率领他的六个随员先行出发探路。21日,和他的六个中国随员遇到了当地以打劫为生的野人腊都、儿通瓦等人,这些野人向索要过山礼,不给,并试图反抗,在争斗中,一行全部被野人杀死,财物也被野人抢走。这就是被杀的简单经过。而后来柏郞的整个探险队被围困的起因则是腾越镇左营都司副将衔候补参将李珍国的主谋。

三、以上皆有历史文献佐证。当时大清帝国与英国交涉的史料,可以再看看下面这封信,是当时担任湖广总督李瀚章给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格维讷写的信,里面详细介绍了被杀的经过。原文如下:

“查各国人持照游历, 原系条约准行, 中国地方官原该保护, 不意马翻译行至中途忽然被害, 柏副将又复被阻, 此是中国对不起贵国的事。

至此,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清楚了,事情很简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杀,是一个恶性的刑事案件。柏郞探路队被阻是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一些地方官员的利欲熏心造成的涉外事件。与抵御外侮,反抗侵略毫无关系。因为,柏郞探路队进入云南,是得到大清国的允许的,根本不是非法入侵,试想一下,英国会派一支不到200人的军队入侵云南吗?而且,还专门去请求大清国的批准,索要护照,至于说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为了商业利益,在经济上入侵中国,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毕竟是与非法入侵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因此,事件,如果非要找出错误大的一方的话,无疑是大清国。

本来是很清楚的事情,史料确凿,距离现在也不遥远,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在现在人们看到的有关事件的解释,都是另外的样子:是侵略者,他是被云南人民反抗侵略被杀的,活该。

我是史上杂谈,一个历史爱好者,以史会友,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共同探讨。谢谢阅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